“山东手造”·父子二人匠心斫制琴工厂

这里就是牡丹区大黄集镇大杨湖村杜素利的“琴工厂”。弹琴的女子刘雪雯是他的儿媳。

今年50岁的杜素利9年前还是一个有点木工基础的木板产业户,如今却是个“琴行家”。

同样的木板别样的旋律

今年50岁的杜素利继承父业,有一定的木工基础,像村里的很多人一样,于20多年前也参与到了当地的主导产业拼板生产。拼板就是把圆木支解后若干块板子用胶粘成一块整体的板子。这种板子用途大又广。这个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有耐心肯吃苦就行,是当地党委政府鼓励群众增收的主要抓手。就这样,杜素利在料理好农活的同时也参与在其中,干了20多年的拼板,他积攒了少许积蓄。

有着木工基础的杜素利越发感到,他身怀的木工技术仅仅用在粘板子上,好像是在破麻袋上绣花,功夫再精也显不出花的美。

他能胜任并也曾想过做风箱、织机、播种耧这些木工领域的高端工种,可是这类的物件在当今几乎没了市场了。

用手抚摸着自己亲手做的拼板,板面光滑年轮分明,要是用来做风箱、锅蓜是上等的料。木材还是那些木材,通过现代木工家具合缝、刨平打磨比传统的工艺更胜一筹。有了这样的想法,杜素利越发不安分。

2013年,带着梦想的杜素利了解到,做琴、琴配件、琴家具不仅是木工领域的高端工种,也是个利润丰厚行业。这个行业,传统木工技术是最初的基础。杜素利信心满怀地投入到了琴产业中来,请来了业内老工匠,老工匠带他一年时间,2014年他的第一批琴架上市后,杜素利旗开得胜。

新战场上的父子兵

杜素利所在的大杨湖村是著名的大杨湖战役战场。1946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六纵十八旅在这里以5万将士,击败了以国民党西路先峰整编三师为主的30万兵力,村头活捉整编三师师长赵锡田的那片树林至今仍属村头荒。

2014年,杜素利招回了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杜鲁蒙,向工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向村里申请租下了这一片地做琴产业,修建了300平米的琴产品生产车间。父子二人把这片70多年前真枪实弹的战场变为勤劳致富的新战场,他们斗志昂扬进入了激战。首先引进了大型液压机、烘干机、台式电锯、雕刻机、烤枪等现代木工工具。

杜素利负责原料采购、选料、下料、掌尺等,儿子负责大型设备操作、烤工和 上搜集信息。

这里的所有制品做工都非常讲究,来不得一丝偏差,可以100套制品同时安装,各组装部件上千个通用,若其中一件安装不畅也不出手。杜素利说,如果到了外国再退货,那事就大了。抚琴人所用的凳子很讲究,既要典雅又要结实,要考虑到抚琴人如痴如醉状态下凳子承受度。

儿子杜鲁蒙除了在一线生产外,还申办了电商平台,担起了 上销售。产品销往国内外,半数以上的客户来自于国际市场。阿尔及利亚、巴西、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区在中国学到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是他们的重要客源中介。

小媳妇成了“火枪工”

2015年儿子结婚,儿媳刘雪雯过门第三天就被安排成了“火枪工”。

琴系列产品大多是实木仿古,仿古的逼真度很重要的一环是火工。

他们的主要用料是桐木,这木质松软白细,可年轮不太清晰,再好的清油漆也无力让它自然的条纹得以呈现。

用喷出的烈火对着风干透的木板反复的“刷墙”,这道工序看起来就很慎人,做起来更难。木板上的年轮是树生长年限的隔离条纹,它质地松软易燃,火焰触到木板它迅速成黑色,周边则成酱色,再重点,条纹轻微冒烟表面成炭状,火候轻了达不到成色,稍微重了就会烧怄或燃起明火,快要成品的物件 废是小事,这与火灾只是闪念之间,这样制出的产品酷似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刘雪雯明白这些,她每次操作都是慎之又慎。

古琴弹出乡村新韵

杜素利,靠智慧把传统手艺转换成了现代工艺,实现了梦想,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更美好的追求,他鼓励儿媳在生产之余学弹古琴,一来是滋润生活,二来更好的了解琴。

有时来了兴致,他们会把琴架支在村前东渔河畔的鲁南高铁旁,琴声在河面上荡漾,小鸟拍着翅膀缠绕着音符撕不开。当地歌手“夜莺姐”前来与琴对唱《从小康走向富强》《高铁从咱家乡过》。“新的征程就在前方,建功新时代我们有力量,哎嗨,伟大变革鼓舞着我们,从小康走向富强”。歌曲不是很适合古琴伴奏,可是在恰到好处加一弦音,也堪称一绝。

杜素利,以琴为业,每天出售5-10套古琴配件和古琴家具,年收入30-50万元。他表示,当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琴配件、琴家具,现正在筹划琴生产。

杜素利热心公益事业,“庆祝大杨湖战役胜利”大型演出活动镇里村里年年搞,他年年被载入捐款的名单中。2022年,他又出资购买风暴树苗,为村头牌坊两旁进行绿化美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