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库成员、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师、全国劳动模范、24项国家专利拥有者……如此多的“头衔”及荣誉,集于一位工人之身。
这位工人叫白伟东,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设计部部长。扎根大山深处30年的白伟东,是公司一线工人的骄傲,也是一名“骄傲”的工人。
“瞎琢磨”中
创新的种子开始萌芽
如今的白伟东,在木材加工领域可谓“大咖”级人物。但是,当我们追根溯源去寻找他创新“启蒙点”的时候,却发现是那么的“偶然”。
白伟东的父亲也是林业工人,他从小就在林区长大。
上世纪70年代,林业工人的家庭大多都很清贫,到了春季,淘气的男孩子们就会在木棍的一端固定一个用铁丝做的钎子,去刚化开的小河里抓鱼打牙祭。白伟东发现,木棍扎到河底的鱼后,往回拽钎子经常会从鱼身上脱离,好不容易扎到的鱼又跑了。于是,他把鱼钩绑在铁钎子上做了一个可以钩鱼的“武器”,被钩住的鱼无法挣脱。这一“武器”引来小伙伴们的争相效仿。
随着年龄的增长,白伟东爱学习、善观察、勤动手的天性愈发显现。16岁的时候,白伟东就开始用自行车去井房驮家里的饮用水,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冬天,两个装满水的大水桶挂在自行车后座上真是沉啊,白伟东利用小轮带动大轮更省力的原理,对自行车进行了改造。
回忆起少年往事,白伟东说:“我就是爱‘瞎琢磨’。”但就是在这琢磨的过程中,创新的种子开始萌芽。
面对挑战不屈服
1996年,白伟东应聘到宜家木业公司(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工作中,他屡次遭遇挑战。
1998年,一个外国客户来公司订购6.2米长的集成材,而公司的指接机不足4.2米。“你们中国人,做不了这样的事情。”外国专家的语气中,藏着蔑视。
“骄傲”的白伟东怒了,他当即拍了胸脯,承诺3天拿出方案。
之后的72小时,白伟东几乎没合眼,反复设计研究。奇迹出现了,他成功了。
2013年,大兴安岭集团公司去国外考察直径300毫米空心木柱项目,外国同行们又对中国的技术发起了质疑:“这个产品,中国企业做不了。”白伟东听后非常不服气:“我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这一次迎接挑战,过程非常艰难。白伟东和团队因为方向性错误,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到第20次方案出炉的时候,技术壁垒也始终没有攻克。
白伟东没有放弃,苦思冥想之际,助手不经意间的一句“以柔克刚”,使他豁然开朗,也使整个研发峰回路转。白伟东和他的团队运用“柔性收缩”思维,通过半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台空心木柱液压拼圆机,填补了国内外同类型设备的空白,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992年,17岁的白伟东初中毕业后到船上当了学徒。3年后,他凭借勤奋自学掌握了机械基础知识,成为当时三江最年轻的轮机长。
转入木器行业后,他从零开始,凭着勇往直前的钻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对着图纸和设备边学习边研究。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气动与液压》《机电一体化》《林业起重输送机》等专业知识,查阅了文献资料500多篇,做读书笔记20余万字。
工作中,他研究的是木材,但他还自学了车工技术和电焊技术。
2007年,白伟东成为高级技师,并通过自学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2011年,他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课题《落叶松结构结点设计研究与示范》项目,成为国家标准《结构用集成材》和《木结构设计规范》的参与修订者。
正是在不断学习中,他从一个“小木匠”成长为大国工匠。
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白伟东,17岁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30年来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4项,解决木结构生产设计难题30余项。今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白伟东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荣登国家科技奖励最高领奖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工作初期,我从事林业机械设备的组装、拆卸和维修,这让我对机械原理产生了痴迷,特别是对加工后的树木型材有着说不尽的喜爱。”
1996年,白伟东应聘到一家木业公司,负责维护当时最先进的集成材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这项工作需要丰富的电气一体化知识,而白伟东只是初中毕业。两个月,白伟东吃住在车间,闷头学习机械原理,研究配件情况,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不少兄弟单位的进口设备出现问题,都请白伟东去帮助解决。一时间,白伟东在大兴安岭和内蒙古林区名声大噪,以至于北京和大连的一些公司以10万年薪争相聘请。“以当时的收入来说,那真是天大的诱惑,但我舍不下兴安的青山绿水。”
就在大兴安岭,白伟东实现了从一个小木匠到大国工匠的成功蜕变。
1998年,一个日本客户来公司订购6.2米长的集成材,而公司的指接机不足4.2米。日本专家说:“你们中国人做不了这样的事情”,语气中满是蔑视。白伟东愤怒了,当即拍了胸脯,承诺3天拿出方案。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一片讥讽和嘲笑。白伟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有些后悔自己太鲁莽、太草率。“我只好默默地对自己说:白伟东你拼了吧!”72小时不眠不休,反复设计研究,最终,奇迹出现,成功了!
白伟东乘势而上,转而研究落叶松结构材的加工,并对设备进行改造,紧接着又申 了4项国家专利。
曾经有一段时间,白伟东的创新遇到瓶颈,研发停滞不前,总感觉力不从心。消沉、低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通过反思,白伟东找到问题所在,那就是专业知识的匮乏。此后,他自学了《汽动与液压》、《机电一体化》、《林业起重输送机》等专业知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仅读书笔记就做了20余万字。2007年,白伟东考取了高级技师,通过自学,拿到大学本科证书。2011年,白伟东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课题——《落叶松结构结点设计研究与示范》项目,成为国家标准《结构用集成材》和《木结构设计规范》的参与修订者。
“慢慢地,我体会到,人活着,不能没有追求,要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了理论知识的补充,白伟东有了底气。“说实话,在内心深处,我非常仰慕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从来就不缺少工匠精神。如何延续传承这种工匠精神,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2013年,大兴安岭集团公司去日本考察直径300㎜空心木柱项目,日本同行们都说:“这个产品中国企业做不了。”白伟东的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给你们看看!一开始白伟东和他的团队就选错了方向,而且越错越远,光是方案就推翻了20多次,始终没有攻克技术难关。正在迷茫时,助手不经意间的一句“以柔克刚”使白伟东豁然开朗,也使整个研发峰回路转。团队运用“柔性收缩”思维,通过半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台空心木柱液压拼圆机,可以生产规格300-1200㎜以内任意直径和长度的空心木柱,填补了国内外同类型设备的空白,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历时7年,由白伟东独立主持完成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项目共研发木构件加工设备25台套,尤其是采用指接技术、空心技术,可节约木材30%以上,填补了国际空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对此评价: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推动发展木结构产业,将有力助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有人认为,现在都进入工业4.0时代了,人能做到的,机器人也能做到,还需要工匠吗?还需要工匠精神吗?白伟东不以为然,“任何先进技术都是手臂的延伸,科技发展不能替代工匠勤劳智慧的双手。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既需要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大国工匠,更需要从容独立、执着专一、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才是中国创造的内在支撑和恒久动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