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红柳林矿业公司:“三个示范”作引擎,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8月的陕北大地万物并秀,草木竞荣,生机勃发。位于能源新都陕西神木的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在塞北煤海。沿着崭新的“红柳大道”蜿蜒而上,步入矿区,工业广场、园林步道错落有致,大花萱草、格桑花等植被遍布,讲述着一个个“勇争第一、勇扛红旗、勇创一流”的奋进故事。

近年来,红柳林矿业公司紧扣陕煤集团“打造世界一流能源集团”战略定位,以“红柳文化”为引领,着力以“九大指标体系创建”支撑一流,以“三个示范创建”引领一流,争创“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煤炭企业。

“智能协同”示范
智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在红柳林矿业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按下一键启停开关,井下25212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等设备有序启动,采煤工序进入自动化跟机状态,自主完成工作面煤机记忆截割、成组移架推溜、支架自动跟机等生产工序……红柳林矿业公司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智能化采煤率高达97.7%,单面日产高达3.6万吨,单个工作面单班生产人数仅需5人。

5月17日,红柳林矿业公司携手华为煤矿军团打造的矿山工业互联 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主管媒体《通信产业 》全媒体产业调研组和新媒体《工业互联 世界》首次发布的“2022年特色工业互联 50佳”榜单,这在全国煤炭行业、陕煤集团尚属首次,实现了煤炭企业在工业互联 领域“零突破”。

近年来,红柳林矿业公司聚焦“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建设,携手华为煤矿军团和王国法院士团队,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ICT技术与煤矿深度融合展开合作,合力打造“智能协同”示范矿井。按照“1张 、1朵云、1底座、2平台、N类智能应用”的“111+2+N”思路,聚焦装备、 络、IT基础设施、智能应用以及综合管理5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开启了煤矿“智能协同、智慧管理”迭代焕新之路。先后完成了智能矿山总体规划,实施了工业环 升级改造、F5G视频环 、模块化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智能作业管理系统、智慧园区、智能综采、智能灾害防治等25个智能化矿山项目建设,2021年公司智能化矿井建设通过陕西省验收,达到了国家一类一级。

截至目前,红柳林矿业公司已形成一个贯穿全链条、全业务、全过程、全覆盖的工业互联 架构体系,基本实现了采、掘、机、运、销等多环节、多场景智能应用实践。同时,跨行业、跨领域构建数字智慧矿山,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融合,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矿井工业设备与 络云端之间互通互联,先后建成安全监测、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井上井下工业视频监测系统、矿压系统等30多个智能化系统平台,一张布局矿井全生产链条的智能化建设蓝图已具规模。

未来,红柳林矿业公司将与王国法院士等开展深度合作,聚力7个课题攻坚,先行建设智能绿色矿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级综合试验区,建设智能绿色矿业示范基地,构建国家级智能绿色矿业样板工程,形成全面智能运行、科学绿色开发新型矿业产业生态,加快建成全要素高级智能绿色矿井示范标杆。

“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雾滴与尘粒实验系统平台建设已完成,液压支架负压卷吸除尘器已投入使用,同心旋流湿式除尘风机、径向控风装置研制与实验已完成,3种矿工专用洗护用品研发已完成,6套呼吸用品方案设计已完成,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投入使用……翻开红柳林矿业公司“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建设成绩单,6个课题均已完成80%以上,让矿工在百米井下呼吸到新鲜空气正在变为现实。

2020年6月,红柳林矿业公司与安徽理工大学袁亮院士团队展开合作,实施 “陕北矿区矿井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全力打造“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从井下受限空间污染物理化性质及分布运移基础研究、采煤区域粉尘分源高效防控技术及装备、掘进区域粉尘分源高效防控技术及装备、燃油车辆排放物净化关键技术及装备、职业危害机理及健康保障体系、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等“井下空气质量革命”6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研究、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计算“四位一体”的科研方法,通过理工医学科融合,开展矿井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其中,依托工业互联 平台搭建的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已投入试用,井下空气质量状况分析、数据检测实现了“一键直达”,这也是国内首个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

“绿色立体生态”示范
构建矿山高质量发展新业态

国家级绿色矿山、第三届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单位、“十三五”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一份份亮眼成绩单彰显了红柳林矿业公司打造“绿色立体生态”示范矿井的决心和力度。近年来,红柳林矿业公司坚持绿色发展,把“两山”理论融入绿色开采、生态建设之中,与蒙草集团、陕西生态产业公司合作,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对采空区进行立体式生态恢复治理,重塑矿区生态环境,倾力打造“绿色立体生态”示范矿井。

“在生态治理修复的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将煤炭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和景观园林相结合,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陕煤红柳林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表示。为此,公司先行在矿区皮带走廊南侧选取300余亩规划建设立体生态修复示范园,打造集煤炭科普、生态大棚、疏林草地、雨水花园等于一体的多重生态区,集中展示现代化矿井绿色发展成果。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红柳林矿业公司所打造的“绿色立体生态示范园”一期工程边坡绿化、植被景观、温室大棚、疏林草地等已初具规模。皮带栈桥走廊南侧、南进场道路西侧、排矸道路东侧300余亩土地上,草木葳蕤,苍翠欲滴,一派自然风光。党建文化园、廉洁文化园、家庭家教家风文化园、安全宣传教育文化园、绿色生态文化园“五园”已基本建成,丰富了“红柳文化”内涵,提升一流矿区颜值。

接下来,公司将按照规划开展万亩草原自修复(一期),全力构建“生态+科普+休闲+旅游多元化”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高山草原+林果经济”绿色发展品牌,以“一带、三区、多组团”的形式,创建“高山草原+林果经济”绿色发展品牌,打造生态+科普+休闲+旅游示范科普基地,构筑绿色旅游产业链,实现绿色生态协调发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新格局。

“绿色是底色和价值,生态是责任和潜力。绿色低碳发展,就要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模式,在矿区生产生活多个场景践行低碳理念。”陕煤红柳林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波峰在谈及落实陕煤集团“五碳”发展要求时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先后投入5600余万元,对地面供热锅炉设备、车辆尾气净化、厂区照明等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已建成的井下磁分离矿井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达3.36万立方米/天,矿井水处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形成良好的矿区水循环模式,矿区生活、生产用水实现100%自给自足。未来,红柳林矿业公司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逐“绿”前行,争当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在“绿色立体生态”示范矿井创建上求突破,坚持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十四五”期间,华为将持续以联接、计算、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助力红柳林矿业公司,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红柳文化”为引领,力争在“智能协同”“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绿色立体生态”示范矿井创建上取得实质突破,实现标杆引领;坚定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创新、精细、人本、共享、廉洁发展,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落地。通过开展煤炭科普、煤矿旅游等沉浸式、场景式体验活动,让“劳动光荣、矿工伟大”成为新时代煤矿工人的荣光,力争在“赶上时代”的同时更好地“引领时代”,奋力打造“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煤炭企业,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陕煤集团创一流工作贡献“红柳林智慧”和“红柳林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