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七十——皮鞋工艺之设备史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七十

皮鞋工艺之设备史

随着皮鞋工艺、皮鞋材料、皮鞋品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及皮鞋消费市场的日趋扩大,提高皮鞋生产效率迫在眉睫。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手工制鞋为机器制鞋、改手工操作为机器操作才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人类善于制造工具,善于利用工具完成原来不能完成的事情。在世界制鞋史上,制鞋工具与设备经历了近150年的探索、研制、创新、发展过程,从手工操作到机器操作,从底工的缝制设备到模压、胶粘设备,从鞋部件设备到装配设备,最终实现了皮鞋生产机械化。由于皮鞋产品所特有的装饰性和工艺性,还有许多工序尚无法使用机器作业,但这丝毫无损于制鞋工具和设备的优势。

我国皮鞋设备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当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叶已经全面实现皮鞋生产机械化的时候,我国皮鞋业仍处于锥、针、刀、剪、锤等简陋工具的生产方式,即使有少量鞋设备的应用,也只是缝纫机和裁料机等简单皮鞋设备。即使裁料机等设备的应用,也只是为了“解放”工人笨重的体力劳动。虽绷楦工序一类的工序也属笨重体力劳动,但该工序的操作技术性高,绷楦机的复杂程度更高,所以制作的难度更大,在那个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想采用机器绷楦工艺实在是困难重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首批捷克斯洛伐克胶粘皮鞋装配设备和鞋部件设备的引进和成功投产,才令皮鞋业的眼界大开,也因此大大激发了发展皮鞋机械化的积极性。一时间,引进皮鞋设备和仿制皮鞋设备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就是这个时候,才摒弃了过去零敲碎打的、与工艺脱节的所谓机械化而开始了成套的、与工艺融为一体的引进皮鞋设备、消化皮鞋设备、发展皮鞋设备的历史。

皮鞋设备的引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少数技术条件较好的鞋厂就初现倪端,不过只是零敲碎打式的引进,为的是提高某些工序的生产效率。如鞋帮缝纫机、裁料机、片皮机、后帮预成型机、绷前帮机、绷后帮机、缝外线机、缝内线机等。

成套设备的引进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捷克、意大利、英国、德国等“皮鞋设备输出国”的胶粘皮鞋生产线和关键鞋机的引进才有所增加,因为国家外汇管理极为严格,只有少数有出口皮鞋产品的厂家才有引进的优先。这个阶段的设备引进,主要有胶粘皮鞋生产线和鞋部件设备两大类。胶粘皮鞋生产线包括传送带(生产线)、钉内底机、后帮预成型机、前帮预热器、绷前帮机、绷中帮机、绷后帮机、后踵按摩机、快速成型机、冷冻定型机、帮脚粗化机、热风烘干机、胶粘压合机、钉后跟机、整饰机、打鞋码机等。鞋部件设备主要有裁料机、前帮预成型机、内包头印制机、鞋帮缝纫机、带刀片削机、主跟片削机、半内底片削机、主跟成型机、内底成型机、外底削边机、外底开槽机、外底压缝机、外底喷色机、外底成型机等。

虽然设备是系统的、成套的引进,种类比较齐全,并与机器制鞋工艺有必然的联系。然而遗憾的是,引进设备的厂家对机器制鞋工艺却不甚了解,技术资料也一片空白,又没有引进相关技术和工艺,所以设备的应用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引进后的皮鞋设备,经历了一段犹如“瞎子摸象”般的消化吸收过程。在初期引进设备的使用中,普遍存在着“买来机器就能做鞋”的误区,由于对鞋机的“消化不良”,导致了鞋机不能在生产中有效发挥积极作用。

引进设备的使用,首先是操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品设计和工艺问题。鞋机是用来做鞋的,怎么才能用机器把鞋做好,怎么在机器做鞋的初级阶段把鞋做好,问题就不那么简单,因为既有机器设备的操作问题,又有机器制鞋的工艺问题,比如绷帮机的操作,操作工就必须了解手工绷帮的要领和质量标准,按这个标准调整绷帮机工装的形状和尺寸、绷帮拉力和速度,以求达到皮鞋造型的完美。同时,要总结机器绷帮与手工绷帮工艺的区别,总结两者在鞋帮材料、形状尺寸、工艺要点的区别,为设计人员提供改进鞋帮设计的建议。不仅如此,还要针对皮鞋形状与造型的特殊性和与工艺装备的重要性,提出改进工艺装备的建议,以求达到机器动作与工艺装备的完美结合,以求达到绷帮效率与绷帮质量的提高。

引进设备的工艺配套,首先是产品设计问题,也就是说皮鞋产品设计必须符合机器制鞋的工艺特点,比如鞋帮、内底、外底等鞋部件形状和尺寸,比如后帮预成型、绷前帮、绷中帮、绷后帮、定型、帮底压合、钉后跟等工艺方法,都必须符合机器制鞋的工艺特点。所有这些都是与手工制鞋完全不同的新问题,都是没有老师教过的新问题,都是只有机器硬件而无技术软件的新问题。其次是工艺问题,如机器制鞋的鞋帮形状和尺寸与手工做鞋的受力点有不同,绷楦的效果就不同;如机器制鞋的内底是预先成型的,手工做鞋的内底是楦上成型的;如机器制鞋的钉跟是一次打入的,手工做鞋的钉跟是手工一个一个打入的,等等。这一系列的不同,有设计的不同,有工艺的不同,有材料的不同,有操作的不同,如此这般。只有解决好这些引进设备的工艺配套问题,引进设备才能正常运转,才能发挥引进设备的优势。在经过消化吸收中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提高的艰难过程,终于基本掌握了引进设备的工艺流程、设计方法、工艺装备、操作技能等诸多技术问题,使胶粘皮鞋生产线等引进设备基本达到了它的设计水平。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外合资皮鞋厂的纷纷开办,皮鞋成套设备的引进数量大增,特别是外资方不仅带来了鞋机的设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等宝贵的“技术软件”,再也没有了十年前的“瞎子摸象”的过程。从此,现代皮鞋工艺和先进成套设备逐渐改变了部分鞋业的落后面貌。

现代皮鞋工艺的优势和机械设备的高效率,像灿烂的曙光一样照亮了无数传统鞋厂鞋匠们的心,为他们指明了发展鞋业的方向,从而掀起了纷纷要求更新工艺购买鞋设备的热潮。此时此刻,众多皮革机械厂也看到了鞋设备的优势和希望,于是仿制进口设备就成为发展现代皮鞋工艺和皮鞋设备的捷径。

这种“捷径”由来已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仿制比较简单的皮鞋设备,比如缝纫机、裁料机、圆刀片皮机、双棍片底机等。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仿制设备的品种和发展程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液压裁料机、内底成型机、后帮预成型机、绷前帮机、绷后帮机、湿热定型机、胶粘压合机、装配生产线的复杂程度和工艺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设备的工艺性,在鞋厂引进后的使用中,曾经历过“瞎子摸象”般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而机械厂也同样遇到了此类问题和过程。

在皮革机械厂仿制这些工艺性较强的设备之前,有些技术实力强的鞋厂为了节约固定资产资金和外汇额度,也曾有过仿制液压裁料机、绷前帮机、绷后帮机的经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在仿制德国绷帮机的时候,对一些复杂的绷高跟鞋的功能和结构全部取消,不但简化了结构,还降低了仿制难度。这就是对皮鞋工艺性有充分认识的优势。

皮革机械厂的仿制,在单机引进阶段是单机仿制,在成套引进阶段是成套仿制。在鞋机制造数十年的仿制过程中,逐步创建了一种“仿制模式”或“消化吸收模式”,这就是:“鞋厂引进—消化吸收—鞋机厂测绘—鞋机厂仿制—鞋厂试用—改进提高—鉴定验收—批量生产”。

在鞋厂采购仿制设备的过程中,也存在对工艺性的消化吸收问题。比如一个小鞋厂的老板听说胶粘皮鞋生产线先进,但他在设备功能尚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购买了一条。胶粘皮鞋生产线,其工艺性就是把制鞋从一个工序“运输”到另一个工序,以利各个工序的装配。因为这个老板不懂,结果生产线安装试车后才知道要想在生产线上生产皮鞋必须再花巨资购买装配设备。其结果是,花钱买了个教训。

由于鞋厂对机器制鞋工艺、鞋机工作原理和性能的理解较深,所以仿制具有“选型准、仿制快、推广易”的特点。随着制鞋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新体制的鞋机厂也应运而生,鞋机的仿制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鞋厂也由“仿制鞋机”转换到向鞋机厂“提供样机”的角色。如此这般“取长补短”的配合,使鞋机设备国产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加速我国成为制鞋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21世纪之后,鞋机制造厂对鞋机设备的制鞋工艺性认识有了大幅提高,鞋机产品的质量水平也基本达到了引进设备的先进水平,不但极大促进了皮鞋厂的制鞋机械化,甚至有大批皮鞋设备出口到外国而使我国成为“皮鞋设备输出国”之一。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19年6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