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了,获奖了!”近日,一则喜讯从广东省中山市退役军人第一届(农行杯)创业大赛中传来。退役军人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王光明团队,作为比赛中唯一一支异地参赛并闯入决赛的项目团队,其参赛项目“智慧之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三等奖。
看过许多作品,还是被这“一双手”破防。
王光明在广东省中山市退役军人第一届(农行杯)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
红门中的一双手,燃起军旅梦
在城市中,总有一群人身处“红门”,用钢铁意志和逆火而行的身影降服火魔,守护城市与百姓安宁,而23岁的王光明就是这千万“红门兄弟”中的一员。
2017年的暑假,高三毕业的王光明填 了六盘水师范学院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他并没有马上入校,而是选择胸戴“光荣入伍”的大红花,穿上了一身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个军营梦,当兵可能会后悔几年,但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王光明介绍,参加新兵集训三个月后,他就被分配到了遵义市消防支队,成为了一名“蓝朋友”。他回忆,有一次半夜两点,一栋居民楼三层楼燃起大火,睡梦中的他突然听见火警铃,来不及多想便在45秒内穿上衣服,带上装备,迅速下楼,然后奔赴现场。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才被熄灭。几个身影从浓浓的黑烟中走出来,他们脸颊黝黑、皮肤滚烫、战服浸湿……王光明与队友们整整奋战了一夜。
“消防部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既然选择了红门,就注定要与寂寞为伴,与奉献为伍,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人生财富。”火一半,水一半;热一半,冷一半;饭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觉睡了一半,梦做了一半……这就是消防兵的日常生活,也是王光明的军营生活。
王光明在遵义市消防支队
回忆起两年的军旅生活,王光明又不自觉地摸了摸手上的老茧。岁月渐渐磨平了老茧的厚度,却磨灭不了军人的意志。“这双手曾刨过泥浆、抬过大石板、搬过救生梯、举过高压水枪……”两年的军旅时光,王光明共参加过160余次灭火救援,不仅涉及遵义市大大小小的火灾救援,还参加过毕节山体滑坡的救援。每一次危急关头,他总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留给大家的总是冲锋的背影。“消防官兵在出火警任务或抗震救灾时都可能面临着受伤的风险,我想回校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大家做点事。”王光明说。
尽管部队生活艰苦忙碌,王光明也没有忘记学生的使命。因为对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十分感兴趣,没任务的时候他就跟着单位的装备技师学习机械控制,维修检查水带、水域救援服、液压机、呼救器、快速接口、修车、抛投器……这些维修工作都十分考验实操能力,也为王光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校园里的一双手,牵起服务线
由于在部队待久了,王光明总是给人以“严肃、讲话大声得像在吼人,不笑的时候像个阎王”的标签,随着时光的推移,跟同学们相处久了,大家便发现王光明不仅待人友善,还总是默默为同学付出。
学校学生处武装部征兵工作负责人徐传义老师介绍,王光明平时言辞较少,他每次进办公室前都会喊一声“ 告”,只要有工作,王光明总是第一个上前主动接受任务。他不仅认真负责,还具有较强的纪律性与组织性。作为辅导员,徐传义在王光明比赛期间也积极与学院领导沟通对接,为其办理出省审批手续等。“这次他代表学校参赛获奖,我们都为他感到自豪,也为我校做好接下来征兵入伍工作提振精神。他是一个好榜样,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能够投身军营锤炼自己,服务社会实现价值。”
参赛照片“智能之手”
除了服务同学外,王光明还加入“兵先锋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志愿活动。过去一年,在六盘水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他不仅和六盘水第四实验小学一起搞“大手牵小手,永远跟党走”红色研学活动,还走访慰问调研150多个盘州地区的老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式培训。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思政教育专业的王德礼说,“王光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话不多,但是干活很踏实。我们是同批退伍军人,现在也是兵先锋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的创始人之一,共同致力于社会公益,希望能用这双手创造更多的价值。”
创新中的一双手,撑起科技梦
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王光明不仅经常做公益服务,还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如三创赛、“互联 +”省赛等等,学校也积极为退役军人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优质资源、搭建良好平台。
对于王光明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第一间办公室就是他的家,没课时他基本都在这里研究。两年间,他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自动化专业的田红路就是其中一员。
新冠疫情期间,看到无数医护人员用平凡之躯与死神赛跑,时刻面临着被医疗废弃物感染的风险,王光明和田红路便萌生想法:能否研发一款自动化的机械手,代替人手去处理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废弃物?于是两人随即组建了一个9人的原始研发团队,并向学校申 了研发项目。
“团队中的成员有来自土木工程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物理学等等,大家虽然专业各不相同,但都为同样的事情而奋斗着。”王光明说。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和无数次试验,他们制作出了一个基于体感操控的仿生医疗废物处理机械臂,取名为“智能之手”。“当通了电的机械臂慢慢活动手指,左右转动的时候,拿着操控手柄的我们都开心极了,忍不住抱在一起,终于成功了!”
今年7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与贵州六盘水市开展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两市的退役军人事务局、人社局等部门深入对接,王光明收到了参赛邀请。他们是唯一一支异地参赛并闯入决赛的项目团队,最终一路披荆斩棘,荣获三等奖。“我们都抱着交流学习的机会来参赛的,没想到还获奖了。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平台和机会,也感谢张万贺老师的辛勤指导让‘智能之手’真正成型。”
王光明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团队的协作、自身的努力,还有政策的支持、教师的指导。载誉而归的王光明并没有松懈,而是又继续投入进一步的研究当中。他们表示,项目在外观设计、底部驱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团队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持续优化产品,成熟后希望能受到社会机构的投资,最终推动成果转化,让产品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对于他们而言,评奖不是终点,而是为优胜项目搭建更大“舞台”。王光明希望“智能之手”今后能够真正运用于社会当中,不仅能够服务于医务人员,还能代替消防官兵、警察等在一些特殊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成功只是暂时的,他们对“智能之手”的研究不会止步,相信这一双双“手”还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总值班:田维娟
值班主任:赵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