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九线梁山附近工地,济南工务机械段34岁的队长司健,正在指挥着大型钢轨打磨车完成钢轨精细打磨作业。白天,在密集车流后,为及时解决部分钢轨出现的磨损、接头不平顺等病害现象,保障京沪线列车的平稳运行。
当看到自己的儿子司健手机里发布的朋友圈中,拍摄的钢轨打磨车一路火花的场景时,轰隆隆的黄色大机车,极高的工作效率,令父亲司增金震惊不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样子,想当年和师父魏明岗抡大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啊!”
三代人,这不仅仅是儿子司健、父亲司增金和他的师父魏明岗故事,关于大修人,关于万里铁道线,这更是七十年步履漫漫间,铁路人躬身奉献艰苦卓绝的缩影。
洋镐、耙子的“四大件”时代
1943年,出生在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的魏明岗,进入铁路成为实习生。40年代的铁路新线的建设中,无数个像魏明岗那样的年轻人,靠着抡起、砸下最简单的动作,架起最初的铁路雏形。
“洋镐、耙子、叉子、铁锨”组成的“四大件”,是线路工人的必备工具。当时所有的工作全部依靠人工完成。尤其是铁路建设之初,使用硫磺锚固进行钢轨与轨枕间的螺栓固定,施工结束后回到家中身上充斥着刺鼻气味。“老婆孩子都嫌弃自己臭烘烘的。”魏明岗笑着说道。
由于人工维护线路的过程中铁屑、灰尘、油污充斥始终,大修人在工作中难免会弄脏,当时流传着的顺口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那个年代的大修工人的辛苦——“远看像个大修队的,近看像个拾炭的,仔细一看还是大修队的。”
“就拿清理道床石砟来说,施工时在漫天尘土中清筛,每次施工从里面走出来基本都是‘聋子’——灰尘都把耳朵堵死了。”说起当年施工现场,魏明岗再次陷入回忆,“1958年1月份的春节,施工队在枣庄薛城冒着大雪施工,黑色灰尘把人完全覆盖后,又盖上一层白色雪沫……连驻扎在铁道线附近的解放军战士,都为我们大修工人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是当代的‘铁道游击队’。”
由于当时没有大型机械,为使线路上的石渣均匀,都是大修工人们手持洋镐、耙子一点点砸出来的。回忆起当年热浪滚滚的大修场景,魏明岗的眼睛有些浑浊,“人山人海,兄弟们围着钢轨动手整理线路,遇到下雨,我们就躲到塑料的简易罩下面,等雨停了抖抖水珠接着去干。”
那个年代,“四大件”是大修人们无奈下的选择,千人抬轨,万人铺路,一次次躬身面向铁路,起身时肩负万斤重担。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命脉就是从数十万铁路工人的肩头筑起的。
“半机械化”时代,成为转折点
时光斗转步入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个一张薄薄粮票决定肚皮的年代里,沉重的人力劳动让铁路人终于“沉不住气”了,近半个世纪的“半机械化”改革开始了。
大型养路机械正在进行道岔整体安装 本 通讯员 孙一 摄
1968年,由魏明岗带领的第一线路大修队的创新小组,成功改造出第一台“大揭盖”清筛机,在全路大修施工中首开先河。全长11.5米、重7吨的“大揭盖”清筛机,由蒸汽机车牵引,与铺轨龙门架配合使用,一次施工效率可替代300名劳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小型液压捣固机、捣固棒、初代清筛机逐渐从试验运行到普及应用,大修施工从“刀耕火种”逐渐前进到半机械化模式。1979年司增金进入铁路师从魏明岗,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铁路工作。
“在刚开始时,工人们还是习惯用传统的‘四大件’与新配备的初代小型养路机械配合着干活。”眼神陷入沉思,司增金回忆起80年代的往事。“施工队140多人挤在一辆解放牌大卡车里,饭菜、工具、人统统挤在一起,遇到个急刹车就是一车皮的饭菜味道。”
大修工人居住在由废弃油罐车改造的宿营车内,30多个人挤在一个车皮内,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冬天里里外外冻个透,水管子都被冻上了,用不了水。在附近挖个坑,扯个棚子,就是临时厕所。”司增金说,那时候衣服的味道,是混合着汗水和脏污的。
一边说着,一边翻开翻开手掌,厚厚的老茧就是那时留下的。小型液压捣固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产生强烈震动,必须用身体的重量压住,施工后的线路质量差,只能满足列车100公里以下的速度运行。
1994年,济南局集团公司开始配备08-32型捣固车,这是可以自动抄平、拨道、捣固的先进大型养路机械。它的到来,让洋镐、捣固棒、小型机械彻底闲起来。第一次看到大型养路机械时,司增金高兴得一宿没睡,他和同事们一起申请去车里睡觉。
看着一个个庞然大物既兴奋又紧张,大修人的转型就在这一年开始,8台大型机养路机械,在铁路的新线的建设中,无数如司增金一样带着激情和热血的青年投入到铁路建设之中,掀开了大型机械化维修的新篇章。
有趣的是,在施工结束后,司增金还专门找到师父魏明岗,拿着那张与黄色大机的合影,炫耀着那个弥漫着汽油味的难忘夜晚。直到21世纪初期,洋镐、耙子、叉子、铁锹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逐渐地,线路上慢慢开始少了那一个个佝偻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隆隆作响的大型养路机械。
新时代到来,“机械化”施工成为日常
进入新世纪,机械化施工带动线路质量大幅提高,列车运行也更加平稳顺畅。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先后经历6次“大提速”,从平均时速五六十公里,提高到主要干线200公里。“大提速”背后,大型养路机械功不可没。到2000年初,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7万公里,快速客运 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攻坚战中,大修人完成了从人力时代到机器时代的跨越。
现代化捣固车挺进中部山区进行施工 本 通讯员 赵欣 摄
而这一切只是个开始,2009年济南工务机械段正式成立,济南局集团公司迈出向电气时代进发的脚步。这是一个全机械化的施工单位,捣鼓、打磨、清筛、换轨、换枕等等一系列施工,全部由大型养路机械代为施工。2018年,济南工务机械段实行大兵团作业,捣固车、清筛车、物料车“开”进沂蒙山区。捣固车的一个镐头能产生几十吨的冲击力和夹持力,3个小时的“天窗”施工工作量相当于过去几百人一个月的工作量。
今年6月份,针对京九线即将迎来的暑运密集车流,消除部分钢轨出现的肥边、钢轨波磨及接头不平顺等病害现象,集团公司决定针对京九上行线台前-梁山区间进行线路打磨作业,而司增金的儿子,司健正是担任此次施工队队长,指挥驾驶着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打磨操作控制系统的钢轨打磨车,一路火花闪电间为旅客平稳乘车提供保障。
2008年参加工作的司健,从小被父亲、魏师父的铁路故事耳濡目染。“刚参加工作时候,心里别提有多忐忑了,无论从现场生产还是日常生活条件,大修工作父亲和魏师傅都特别辛苦,特别是我们,半军事化的管理和恶劣的工作环境都是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坚持下来。
“打磨车状态良好,最后一处磨头更换完成,没有问题,可以收车。”6月15日凌晨5时43分,京九线打磨作业现场灯火通明,司健队长俯下身子,借着手电筒的光线,全神贯注地紧盯着大机底部打磨装置。
新一代大修人 本 通讯员 赵欣 摄
在京九线集中修期间,像这样的深夜打磨作业已成常态。司健不善言辞,活儿却干得很漂亮。“手中操作的设备越发先进了, 络模块、数字输入模块等信息化精度更高,同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打磨车的每一次操作,都关系着铁路安全,都是责任。”
悠悠万里铁道线,漫漫七十载岁月,魏明岗、司增金、司健三代大修人在做同一件事情———铁道大修。岁月变迁中,铁路维修机械化程度也在全面发展。大到道岔换铺设备解决了依靠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小到线路水平测量仪解决了线路测量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提高精度。大修列、钢轨打磨车更是做到了人工无法完成的精度与任务。
放下工务“四大件”,跻身大型养路机械操作室,手握传动杆,从冬天一身土夏天两脚泥的体力工到操控机械的技术工,机械化施工的铿锵足音回响在万里铁道线,三代大修人在见证着铁路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