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与火中挥洒青春汗水

新兴际华集团所属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源于197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七二工程指挥部。5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兴铸管人用青春和热血开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沉寂于大山深处到登上全球舞台的历程。

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全球球墨铸铁管领导者,铸管领域标准制定者,生产基地遍布河北武安、安徽芜湖、湖北黄石、广东阳江等全国各大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 络覆盖110多个国家。

立足“十四五”,逐梦新征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铸管人紧握做强世界铸管行业领导者和冶金行业领先者的接力棒,在铁与火的淬炼中挥洒青春汗水。

“把创新落在细微处”

图为王作恒对图纸上的数据进行完善

作为黄石新兴铸管公司青年骨干力量,王作恒目前正在黄石新兴“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点工程——智能绿色产业园的新区搬迁工作中大显身手。在这项工作中,他要紧紧以智能制造和运营成本最低为中心,对搬迁后设备的工艺路线规划、选型、投资、基建等进行调研、制作。

见到王作恒时,他和工友正在研究水冷5号离心机组的技改工作,离心机是生产球墨铸管的主要设备,铁水在离心机里高速旋转、冷却,形成铸管。过去,5号离心机生产直径0.8米和1米的球墨铸管需要更换不同的拔头才能把铸管拉拔出来,能否用一套拔头来拔取不同规格的铸管呢?王作恒带领工友进行论证和设计,终于利用撑伞骨架的原理,改造拔头,把设想变成现实。“一套拔头可以实现所有管型的拔管,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拖轮系统,原来效率非常低,我们现在改成液压驱动的,整体效率比原来提升了100%。5号机的机时产量比以前提高20%。”

铸管生产对精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精度不高,铸管就不平直,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升产品质量呢,经过现场查勘,王作恒把突破点放在了离心机下的4个绿色底座上。生产铸管时,底座上的4个拖轮带动铸管旋转成型,拖轮的间距决定了铸管的精度,4个活动的拖轮需要人工反复调整,精度在2~3毫米之间。王作恒另辟蹊径,将4个活动拖轮变成两对钢结构一体成型的零部件,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人工调整的时间,精度也提高到0.02~0.03毫米之间。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可以使离心机的单台产量产能提升15%,年产值增长300万元。

这几年,王作恒先后个人申请新型专利18项,发明专利4项。他还带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王作恒创新工作室”,近3年,王作恒牵头技改66项,平均年创效益2000余万元。

王作恒说,“技术落后,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综合效益就会下降。在‘十四五’规划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创新才有希望,创新攻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技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行!”

“一定要用数据来说话”

图为魏瑞瑞在烧结机现场查看料层厚度和烧结矿成色

不论是在烧结满是烟灰的大烟道还是在脱硫脱硝充满活性炭的箱体,大家都经常能看到芜湖新兴铸管公司炼铁部部长助理魏瑞瑞的身影。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魏博士”。

“人家其他博士都是坐在办公桌和电脑前搞科研,他却是哪里脏去哪里,真不像一个博士。”岗位工这样说道。

魏瑞瑞今年30岁,201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芜湖新兴工作,先后在烧结、高炉、炼钢技术科、轧钢技术科等部门进行学习历练。2020年,他履新炼铁部部长助理,主抓工艺改进和降本增效工作。

“就是喜欢搞技术。”魏瑞瑞坦言,博士毕业来到芜湖新兴,是因为公司领导在技术方面加大投入的意愿非常强烈,来到这里后自己可以发挥所长。

内返是烧结矿经振动筛过滤后留下来的不符合高炉要求粒度的烧结矿,这些烧结矿将返回配料工序进行再次利用。以前,烧结单机生产的内返量在145~165吨/小时,内返在配料中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魏瑞瑞当即开始记录每日的内返数据,观察各种参数的变化。“一定要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他这样强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后,他祭出了降低内返的“三板斧”:一是严格实行厚料层烧结制度,将料层厚度由原来的710毫米提高到760毫米;二是调整点火温度,将点火温度由原来的900摄氏度左右上升为1100摄氏度正负50摄氏度;三是严控烧结矿层平整度,要求料面波动不得超过两节台车的距离。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烧结内返量显著降低,从2020年8月开始治理到11月结束,内返量平均降低了三分之一多,按照每吨100元的加工成本,单机每年可为公司节省数千万的成本。

“我目前正在筹划建设‘烧结杯’实验室,已经得到了公司和部门的支持,到时候用实验室指导配料进行科学生产,进一步实现数据化和信息化建设。”魏瑞瑞说,“有了这个实验室,就不再需要用正在生产的烧结机去试验配比了,彻底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配料模式。”

“把成本账算细”

图为于航查看风口活跃程度

在广东新兴铸管公司炼铁高炉炉台上,90后炼铁部部长助理于航正在抽检各高炉风口状态,思考着优化生产结构,计算物料平衡。

“目前这种矿粉库存量不足,当前配比接不到下一船,必须降低配比量,还得考虑烧结矿成分限制、烧结性能和生产成本,保证烧结出的矿质量能够满足铸管铁水成分满足和高炉炉况需求。”于航与炼铁值班室的负责人说道。

降低矿粉配比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于航说,“要防止、降低原料结构对烧结矿质量影响,至少要对常用原料的理化性能有所了解,同期降低烧结变料对后续工序的影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北物流基本切断,高炉使用的保温剂库存告急,为稳定公司铸管生产需求,于航差不多3个月吃住在公司。他多次组织召开攻关会,现场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保温剂使用存在浪费现象,保温剂每包撒在铁水表面后形成“山包形状”,不仅保温效果差而且用量高。思量之下,他制作出一个拨料板,将保温剂撒下之后的“山包形状”刮平,在保证保温效果的同时,每罐铁水的保温剂用量由原来的6包变成3包。

在公司的炼铁原燃料消耗成本攻关项目中,他作为炼铁降本增效挖潜攻关小组第一负责人,在无经验可循、项目开展难度大的情况下,从方案预研、保障举措,到人员协调,再到系统部署和调试,步步为营,公司炼铁各项指标按一个个节点完成,碱度稳定率、球铸铁命中率分别升高10%和5%……

在加入公司短短几年时间里,于航已经成为公司炼铁名副其实的“成本管家”。于航表示,接下来他将以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为工作目标,开展对标学习,逐步对关键指标控制措施进行优化改进,不断创新技术工艺,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环保、安全生产都是心上大事”

图为高炉出铁时取铁样,李志刚在目测铁样成份

天色已晚,新兴铸管武安本级1#高炉的职工们刚交完班,一个带着黑框眼镜、蓝色安全帽的年轻人登上炉台,先是到铁口望了望,随即便赶去高炉主控室。一名炉前工忍不住道:“你说咱李部图个啥?暖和干净的办公室不坐,就爱往现场钻。”

李部就是李志刚,这位“85后”刚履新炼铁部部长不久。环保、安全生产都是他放在心上的大事。职工经常看到他穿行在生产一线的身影,都说他将炼铁部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近年来,环保水平已成为钢铁企业的主要生命线。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最大程度保障公司产能,李志刚积极克服炼铁部片区大、卫生死角多等影响。在严格保证炼铁部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达标的同时,多次与党团员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环保义务劳动,有效提升现场环境治理水平,为公司冲刺环保绩效A级企业作出突出贡献。

初到炼铁部,李志刚就带领职工啃下1#高炉炉况异常波动、各项生产指标持续低迷的硬骨头。“如果炉况不顺,职工工作量就越大、越辛苦,公司整体效益和职工收入也会受影响,必须尽快恢复高炉顺行!”他登高炉、爬炉顶,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只为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炼铁界有句老话叫‘炼铁不抓料,纯属瞎胡闹’”。经李志刚等人的努力,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标得到显著改善,返矿率降低了5%左右,但炉况仅略有好转。李志刚并未气馁,而是将焦点转移到优化各项操作制度上。

基本排除原料影响后,李志刚对高炉生产的热制度、造渣制度等系列操作制度等进行优化调整,也正是这一关键一招揭示了高炉不顺的真正原因。目前,1#高炉经检修后已从长达2个多月的失常中成功顺行,日均产量达到4000吨以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