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强力引擎,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5月21日,济宁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激发创新活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突出产业主导地位,点燃企业创造激情,合力开创济宁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事实上,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济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近年来,济宁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三项工程,树立科技核心地位;推进科技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三项计划,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开展创新资源对上争取、科技服务进企业、助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四项行动,强化科技对产业的赋能……在越来越浓的“科技底色”下,济宁正快速聚集起平台、人才、技术、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释放出“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联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势能。“十三五”期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营业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9家,超50亿元工业企业10家,超100亿元工业企业8家。
重点实验室“向上”创新 技术中心“向下”求索
当强调成果转化的技术中心沿着产业化路径持续“向下”探索时,设于济宁高新区的石墨烯研发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则在侧重技术研发的基调下持续“向上”挖潜,专注于突破核心技术。
“一上一下”间,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济宁初具形态。
大行科技创新之道,多种类型的创新平台建设是基础性载体,也是关键支撑。近年来,济宁市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聚集创新要素的抓手,大力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科创中心、济宁中科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山东重工研究院等平台,为转型战略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为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济宁还专门制定出台了《济宁市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扶持意见》。对新获批的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经费资助;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申 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获批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市财政分别给予30万元、100万元经费资助;启动市级“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工作站建设工作,对新建的市级“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工作站,市财政给予30万元经费资助……真金白银的扶持下,济宁去年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新建省院士工作站10家,创新创业共同体20家,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突破。
“我们一方面抓平台建设,依托平台吸引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另一方面科学定位平台功能:前端主攻‘原理’到‘技术’的转化,末端强化‘技术’到‘产业’的转化,串起了从研发到市场的完整创新链条。”济宁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斌表示,创新平台以及随平台聚集起来的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第一步,济宁迈得很扎实。
助推“一区一业一所”建设 让科技成果“转”起来
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蒂德精机”)是兖州工业园区的一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今年年初,企业新研发的轻量化汽车轮毂专用加工机床一经面世就成为热销产品,正当很多人都以为企业在抱着纷至沓来的订单乐开花时,蒂德精机却在为传统生产线跟不上生产节奏发起了愁。
了解到这一状况后,兖州工业园区所属的产业设计研究中心迅速派出“智囊团”,专家们当即否定了企业想要整条更换生产线的想法,并在中心专家智库里检索出了山东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机床的震动、稳定性、热变形等一系列参数的分析,科研人员只对生产设备的局部控制进行了优化设计,就提升了机床的整体性能,避免了生产线更换带来的资金和时间压力。而像这样致力于服务产业发展、加速成果转化的产业研究中心,在今天的济宁,每个县市区都有。
“一区一业一所”,是济宁把科技创新下成全市“一盘棋”的重要战略决策,每个县市区通过建设产业研究院直接服务主导产业,并以建立产业专家智库等形式加速产学研融合,推动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去年,济宁面向全市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共建产业研究所9个;协调山东产研院参与济宁经开区、嘉祥县等基金共建,累计争取山东产研院资金支持1.51亿元,居省内各地市首位;研究院直接调研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 154 家,对接高校科研院所 32 家,促成济宁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个,签约金额2619万元……通过“一区一业一所”的撬动,济宁全市去年登记科技成果71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8.29亿元、较上年增长107.37%。
高质高效的研发成果转化,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重大项目在济宁集群式落地:太阳纸业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华勤高档轿车轮胎项目一期、鲁抗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投产。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66个产品列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产品;2家企业获工信部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30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济宁高新区连续2年被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数字赋能 加速产业整体升级
去年,一款由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DH17-C2U”无人操控推土机引发了不小的业界震动。这款推土机不仅更好地适应了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还因搭载了诸多数字技术手段而备受瞩目。
“智能浪潮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谈到山推之所以迈开大步拥抱数字时代的原因,山推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侯衍华直言,这与济宁市的政策引导和产业升级规划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济宁,因煤炭而兴、因制造而旺,如何激发出数字技术与制造、纺织、能源等传统产业间的“化学反应”、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直接关乎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的效果。
对此,济宁市积极实施“231”产业科技攀登计划,对引领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大“两化融合”等支持力度,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济宁高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济宁创新谷,依托区域内的信息产业基础,进行新一轮的资源盘活和挖潜。
离市场越近,科技的活性就越足,对传统产业的带动性就越强。去年年底,中关村信息谷正式入驻济宁创新谷,开启了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纪元。本着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初衷,济宁创新谷将8.2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整体打包给了国内“IT航母”——中关村,这不仅意味着中关村成熟的招商、管理、运营模式将获得完整嫁接,全方位的信息产业资源也将同步注入济宁,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充沛的“智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济宁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丰机械、辰欣药业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泰丰液压获批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泰丰液压、山推股份、如意毛纺、如意技术、天意机械、凯赛生物、泰山玻纤等7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圣琪生物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山能集团、荣信集团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
下一步,济宁将通过强基工程、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升级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与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重点企业膨胀发展、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探索支持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模式,保障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科技研发、基金投资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