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驱动 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安晚 安徽 大皖客户端讯 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十年来,从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意见的出台,到加大技术改造实施“双千工程”意见的实施、再到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合肥先进制造体系日趋完善。“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也写入了国务院2016年对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而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名片”,也见证了合肥由几乎空白的工业基础起步,到成为先进制造业新兴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规模壮大

四产业产值

陆续突破千亿元

近年来,合肥市在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等特色做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抓好战新产业的培育壮大,谋划推进一批未来产业,现已形成六大主导产业和八大战新产业的先进制造业格局。统计显示,目前合肥市六大主导产业、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分别为64.7%、48.4%和57.1%。合肥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产业间融通发展、相互赋能,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统计显示,2018年,合肥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增长11.1%。家电、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个产业产值陆续突破千亿元,拥有家电、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多年来保持高成长、高融合的良好态势。2018年“中国声谷”完成产值650亿元(含工业和服务业),同比增长30%,入园企业达433家,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树起了“金字招牌”。

竞争力提升

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合肥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按照 “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合作”的目标,合肥已经或正在全力打造“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国际有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中国声谷、智能家电基地、“光伏第一城”等一批高质量产业生态圈,推动制造业多方位、加速度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其中,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合肥已成为国内液晶面板出货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产线布局最完整的城市,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已成为国内少数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复合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80余家,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根据最新的排名,合肥仅次于北京、上海、无锡,位列第四。

家电产业方面,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也是国内家电品牌最为集中的地区,“四大件”总产量2017年即突破7000万台,家电产业核心配套率达75%。智能语音产业方面,合肥正按照国家工信部部署开展首批仅3个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工作等。在赛迪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名中,合肥列全国城市第12位。

合肥的不少企业也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其中,联宝电子成为合肥首家规模超600亿元的单体企业,连续四年蝉联全省第一大进出口企业。科大讯飞获批建设首批智能语音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与互联 巨头BAT携手组建人工智能“国家队”。华米科技则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实现了皖企在美上市“零”的突破。而阳光电源逆变器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

创新驱动

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为了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近年来,在全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筹下,合肥市先后制订出台了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互联 、智能制造、产业品牌等专项规划,以及光伏、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等若干重点产业规划,形成了“产业版”+“年度版”+“县区版”共同发力的规划体系。

同时,合肥也坚持创新驱动,下好“先手棋”,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近年来,合肥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拓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功能。得益于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家电、新型显示等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也在持续巩固,新业态加速涌现,新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合肥也通过土地、资金、团队、人才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要素保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围绕项目成熟度,推进用地征迁、规划、环评、安评、能评等基础工作;围绕土地资源保障,通过异地搬迁、建设标准化厂房、升级改造等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当前,合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省、市、县三级错位支持政策体系。市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左右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形成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工具,让更多工业企业受益。同时,“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也在合肥全面展开,“一 一门一次”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合肥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3日、不动产登记5日办结,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流程缩短至33天,近三年涉企收费项目精简42%……这些“放管服”政策落地,为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减负松绑”。

形成经验

吸引更多人才来肥创新创业

合肥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合肥经验”。

首先是产业链招商。据了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合肥一直着眼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按照“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基地”的思路,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迅速壮大规模。比如,目前已投产或在建的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基板、通威2.3GW高效晶硅电池、晶合12吋晶圆、维信诺OLED等重大项目,都是合肥夯实重点产业链的标志性成果。

而在传统优势产业成长方面,合肥也围绕推动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转型升级,布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项目。其中,在汽车产业方面,合肥去年先后迎来了江淮大众乘用车项目研发中心开工建设、江淮大众首款新能源汽车“思皓”下线、江汽蔚来项目量产等重要发展节点,为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合肥还一直致力于创新链引才。近年来合肥市相继出台了 “人才新政20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8条”等人才政策,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其中,合肥围绕产业发展,深入实施 “领军人才”“产业紧缺人才”等重点人才引进计划,引才规模不断壮大,引智项目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合肥还出台《关于合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新模式,以“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合肥模式”。

转型升级

“合肥制造”将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制造”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越来越多地在价值链高端参与竞争,推动合肥制造向合肥创造转变、合肥速度向合肥质量转变、合肥产品向合肥品牌转变。

其中,制造业的数字化、 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8年底,全市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73.1%、55.2%。“互联 +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协同研发制造、定制化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模式在家电、建材家居、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加速推广,涌现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9家。工业互联 发展也迈出创新实践步伐,拥有5家在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 平台,重点平台平均连接设备数量超万台。据统计,合肥累计建成57家智能工厂、495个数字化车间;139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国家贯标认证;超3000家企业与工业云资源深度对接。

同时,合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绿色制造体系也在加速构建,累计12户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17户企业的135款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户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国家级绿色园区实现“零的突破”,打造了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典型。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62.1%。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