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水相映、鱼翔浅底!花博园的纵横水系里,都有哪些光明食品集团的“黑科技”?

当你漫步在美丽的花博园中,不时会遇见玉兰湖、牡丹湖、梅湖这些主要湖泊,或是“两横六纵”的蜿蜒河流,这些清波碧水为炎炎夏季添了几分凉爽,也让满园花木更显灵动。

然而,这些看上去浑然天成的水景观,背后却是设计者、建设者长达16个月的不懈努力。

光明食品集团根据市筹备花博会领导小组“生态办博、勤俭办博、创新办博”的总体要求,在园区水系设计、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据悉,花博园地区生态水系整治工程范围包括花博园区、花博服务配套区和外围缓冲区,涉及河湖工程、泵闸工程、桥梁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等。通过建设循环共生、健康永续的水系统,完善相关区域河湖水系布局,提高防洪除涝能力,修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提升水景观,塑造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典范。

水体之清:首设水质控制区,构建“水下森林”

从“先天条件”来说,花博园的水体并非天然清澈。

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其内部河道通过南北水闸与长江相通,镇级以上河道水质虽然基本在Ⅲ~Ⅴ类,但水体含沙量较大,透明度较低。加上沙性土壤,水位变动区水土流失严重,也造成水体浑浊。为了让花博园水清澈见底,光明食品集团设计执行了一系列有效方案。

上海首个“水质控制区”因此诞生,旨在使花博园内的水体保持相对独立,便于控制和管理。

为使花博园水体保持相对封闭,将花博园地区的东平小镇、花博园、森林公园三部分共计7.6平方公里,作为独立水质控制区,通过新建水泵闸、水闸与崇明大片水系可分可合,一方面防止外围浑浊的水体进入花博园区,另一方面控制园区河湖水位变化幅度,以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同时最高控制水位,避免了花博会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土方填高的情况,大大节约了投资。再通过水生态修复、净化,来满足花博会水环境的要求。

同时,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

设计以构建沉水植物群落为主,辅以挺水植物群落,营造 “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既可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水生植物释放氧气,还能为好氧生物提供稳定、健康的生长环境。

考虑到花博园核心区水体的深度、水环境容量、水质要求及其他特点,选用净水型沉水植物矮型苦草,搭配改良刺苦草和龙须眼子菜,形成水下森林,不仅能够高效保障水质,更能提升河湖水体景观。

现在河湖水质能够达到Ⅲ类水指标,湖泊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使得玉兰湖呈现了“水下森林”、“鱼翔浅底”的独特景观。

景观之美:打造万象水形态,水利建筑融于自然

花博园内的主要湖河如一块块玉镜、一缕缕玉带般镶嵌在花木葱茏的土地上,处处白云倒影,花水相照。而这种充满自然之趣的画面,也是出于精心巧妙的设计。

主展区水系以花博中心河及相连的湖泊为骨干中心河道,南北向河湖连通。围绕“花开?中国梦”的主题,在整个花博园,以花田、花溪,构建梅、兰、荷、菊等名花造型,营造“百花争艳、芳香满园”的意境。

上海地区传统的河湖设计往往受蓝线规划限制,河道顺直无蜿蜒。花博会水系为了从这种“束缚”中挣脱出来,区域内主要湖泊——玉兰湖、牡丹湖、梅湖以及主要河道——花博中心河、复兴河均设计了蜿蜒的岸线,营造了近乎自然的水线。

同时,横向断面利用河道开挖土方塑造微地形,岸线弯曲与横向微地形起伏结合,达到了视觉蜿蜒起伏效果。

从地形上来看,区域内有河道、有湖泊、有浅滩、有湿地,有岛屿、有森林,在水系范围内打造了复合多样的地形条件,大大有利于营造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境。弯曲的河道一方面能缓冲水流流速,降低洪水对护岸的冲刷程度,另一方面曲折的河道可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

除了赋予湖河之形天然美,水利景观的集成设计同样用心,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水质控制区外围水闸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采用了与外滩苏州河河口水闸同款的“底轴驱动”启闭的闸门形式,俗称“翻板闸”。这种新型可调控溢流式水闸,外观简洁,液压设备检修方便,工艺较成熟,设计使用寿命相对较长。不仅可以立坝挡水、卧坝排涝,还有利于增加水体含氧量,避免藻类的发生,同时形成人工瀑布的景观效果,使水闸整体上更佳融于自然。

为增加景观效果,在水闸的内侧墙采用了波浪式的化妆模板,与河湖水波荡漾的景观效果相互辉映,也体现了创新办博的设计理念。

“蓝绿”融合:植物栽培不影响水质,水系拓展不影响花木

水岸联动是花博园的一大特色,湖河水系之“蓝”与岸上植物之“绿”在这里和谐交融,各自伸展。

一方面,花草苗木的栽培不至于影响水质。

花博园区主要以种植树木、地被植物以及花卉为主,展会期间为呈现更好的景观效果,难免使用化肥、农药以保证植物、花卉的生长。降雨过程中,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河湖,会造成河湖内氮、磷等营养物质失衡,水体产生富营养化。

为了保护河湖污染,将园区复兴河、花博中心河两侧以及湖泊的护岸采用了木桩加1:6大斜坡的结构形式,又在上面覆土铺筑草皮和挺水植物。这种设计将河湖蓝线与岸上绿地形成有机结合,通过陆生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实现水岸联动、“蓝绿”融合,能最大限度降低河湖水体的面源污染。

同时,通过多自然乔草带、灌草复合带的建设,为河湖生态系统中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了河湖两岸的生态景观效果。

另一方面,纵横水系的开拓又不影响植物生长。

鸟瞰位于花博园核心区域的玉兰湖以及西南拓展区的梅湖,会发现在湖区中分布着颇为规整,几乎呈线性分布的岛屿群,上部布满水杉树。这一景象实际上是设计们“妥协”的产物。

现状的花博中心河两岸以及梅湖处现状水杉树较多,且长势较好,根据总体规划要求,需将河道拓宽成玉兰湖和牡丹湖,并新开梅湖。成年的水杉树搬迁存活率极低,一旦湖区开挖,几乎宣告了老树们的“死刑”,这与花博会“生态办博”的理念格格不入。

为保护现状树木,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积极探寻着蓝绿融合的林水复合共存之道,采用林水复合的方式为现状树木营造岛屿,设置大大小小的湖中岛屿37处。站在湖岸远远望去,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耸立着片片水上森林,使花博园成为全崇明最大的林水复合展示区,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办博构建“海绵城市”设施新开湖泊拓宽现状河道

在花博园的水系建设中,“海绵效应”的运用十分关键。

水系里的海绵效应主要体现在河湖水面积。秉承生态办博的理念,遵循“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从河湖水面率、生态护岸、植被缓冲带,以及前置塘、滤水坝等方面构建海绵设施。

花博园区内现状现状水面比较有限,仅3条支Ⅰ级河道、1条支Ⅱ级级河道,另外存在70余条小沟渠。

针对园区现状水面不足的问题,光明食品集团通过新开湖泊、拓宽现状河道,将总水面积从积23.95公顷增加到了36.82公顷,水面率从原先的7.26%增加到11.12%,成功达标园区规划水面率,大大提高了区域的防汛除涝调蓄能力,同时水面的增加改善区域气候环境。

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了木桩、土工格室、生态袋和生态砌块等多种生态型护岸,超过99%的水岸为生态护岸。这样设置不仅有利于内外水体和能量的交换,而且易附着微生物,容易形成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同时为河道的鱼、虾等生物提供繁殖的生存空间,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修复了生态系统,也体现了生态办博的理念。

另外,沿河湖周边布置了乔灌草绿化、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不仅视觉上美观有层次,形成的植被缓冲带还可拦截面源污染,过滤地表径流。

而玉兰湖东南侧约2000平方米的前置塘与其北侧的75米长的石笼滤水坝,对净化北沿公路初期雨水,保障花博园内水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