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十位龙城工匠经开区十占其三
龙城工匠 常州风骨
新时代的中国制造、常州制造,
正呼唤现代中华“工匠精神”的回归!
昨天下午,常州市首届“龙城工匠”颁奖典礼在恐龙城大剧场举行。 常州市首批“龙城工匠”共评出10位,他们分别是: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技能专家张永洁
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乔森工作室负责人乔森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焊接监督张忠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机修钳工刘云清
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邢粮
国 常州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二班班长韩小南
常州兰翔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韩志
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为为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钢结构车间司机室一班班长李继平
今天我们撷取我市首届10位“龙城工匠”中来自经开区的三位,介绍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匠人精神与人格魅力,围绕建功“十三五“,激励经开区前进,在创新创业中跨越,在砥砺奋进中前行,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建设“强富美高”新经开贡献智慧力量!
张忠
”焊花“人生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中,张忠就是一位现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国劳动模范”“江苏制造工匠”和“江苏最美职工”的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技能专家津贴。一路走来,他用焊枪绘就了一条铁路“造车人”的神奇轨迹。
1984年,初中毕业的张忠跨进了戚机公司,走上电焊工岗位。12年间,张忠靠自学不仅学完了焊接中技到技师的课程,且补修了高中课程,还获得了大专学历。
为了掌握电焊技术,他给自己订下了“白+黑”“6+1”模式的学习计划:白天,埋首于钢铁堆里;晚上,到夜校补习文化课。整整12年间,张忠靠自学不仅学完了焊接中技到技师的课程,且补修了高中课程,还获得了大专学历,并先后取得铁道部无损检测MT二级探伤操作证书、国家技能竞赛(电焊工)裁判员证书、国际焊接技师等12项证书。
成绩斐然
HXNn5型机车是中车戚机公司与美国GE公司的合作项目,在转向架焊接工艺评定参数的关键时刻,张忠勇担重任,利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一举完成了15项机车构架焊接工艺评定测试,有效解决了机车边梁坡口焊接、总风缸焊接等多项技术难题,使HXNn5型机车构架的产能由原来的4天1台提升至1天1台,并创造了月产30台HXNn5型机车构架的最高纪录,且合格率达98%以上。
由他总结编写的《DF11制动缸体环焊缝焊接》《美国GE机车、澳大利亚机车、泰国机车转向架焊接》等操作法,在我国内燃机车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总风缸焊接合格率由85%提高至96%以上。
提携后辈
2011年8月,“张忠大师工作室”成立,他首创了“1+1+2”工作模式,探索由1名高级技师授艺1名技师,技师带领2名高级工,高级工再用“传、帮、带”形式培训岗位操作人员,有效缩短了青年工人的成才周期。在他所带的徒弟中,有8人成为技师和高级技师,2人成为中国中车核心技能人才,工作室由此获得“中国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
张忠懂得感恩。他说,戚机公司给了他施展技艺的舞台,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近年来,他先后举办电焊工技术操作表演60多场次,开展技术讲座120余次,授课培训600多课时,培训电焊工近4000人次。
刘云清
中国速度的领跑者
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只身南下,来到戚研公司当了一名维修工人。最初接触机电维修时,他感到很吃力。于是,他购置了《机械电工基础》《国内外电工工艺学》等业务书籍,进行潜心学习,靠自学先后取得了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专、本科学历。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随处都有“刘云清劳模工作室”的印记:经过他们改造的非标设备,有的精度提升70%,有的节能30%,有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倍……
填补行业空白
数控珩磨机因制造技术长期被欧美等国垄断,只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维修成本高,且供货周期长,制约了企业的产能。于是,刘云清查阅了国内外各种资料,尝试从改造闲置废弃设备入手,进行自主研制新型的数控珩磨机。
2013年,经过数千次的反复试验,一款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终于问世,它具有多重安全控制、能够自我维修,且加工范围大、产品质量更易控制等优点,各项性能指标远超国外同类设备,其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4,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5年,他又在珩磨机上动起了“脑筋”,通过提升电机功率,改变传动方式,改进设备结构,整机功率一下子提高了30%, 珩磨扭矩扩大了400%,这款HM-4500 高速数控珩磨机完全满足了高强度淬火钢类工件的内孔珩磨的精度要求,为公司创造产值近亿元,节约成本近千万元。由刘云清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液压系统和液压工装自动化改造”的技能,获首届中国中车“绝招绝技”第一名。由此,他成为众人公认的“技改大王”。
致力自主研发
随着戚研所公司产品的转型升级,高、精、尖产品越来越多,挑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他由此踏上了研发之路。去年,“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刘云清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他人,近年来举办数控设备操作、维修、管理、TPM等各类培训10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培养了20余名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并先后荣获“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劳动模范”“中国中车技能专家”等称号。
李继平
”一把尺“校平
冷作工又作铆工,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敲敲打打、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可在李继平手中,它却成为能够展现高超技艺、解决生产难题、创造经营效益的精细作业。
李继平,58岁,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钢结构车间司机室一班班长。别小看这位班长,他可是公司攻关创新的“技能大咖”、人才培育的“孵化师”。
自创方法
由他创造的“厚板火焰水冷成型法”“薄板平面度控制五步操作法”等多套先进操作法得到推广应用。同时,他发明的一套通用、柔性化“划线工装样板”,简化了操作工序,减少了板材浪费,减轻了劳动强度,得到同行们由衷的敬佩。
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李继平却自有一套绝活。他说,铆工干活,敲敲打打,作品质量,“一把尺”校平见分晓。就机车司机室前端门框来说,发生质量问题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因焊接导致变形,产生尺寸偏差;二是边梁制作因板材尺寸长,拼接产生挠度超差。针对这种情况,他组织QC小组进行工艺改进,通过薄板平面度控制等方法,彻底解决了加工制造中的惯性质量问题。
带头攻克
2011年,“李继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作为铆工技能带头人,李继平把“小批量多品种”货车新造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作为工作室的主攻方向。尤其在出口塞拉里昂新造油罐车试制期间,他先后制作了牵引梁焊接转胎、牵引梁下盖板拼接胎、牵枕装置转胎等多项工装样板,大大缩短了生产制造时间,为正式投产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由他主持参与的奥运动车组等铁路车辆产品,其生产制造及工艺装备、工装胎膜的设计制造等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屡屡获奖。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李继平更注重生产现场技术技能培训,他把生产现场变成攻克技术难关的培训课堂,“现场干啥就讲啥”的这种 “接地气”传授方式,不仅高效解决了现场技术难题,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师。
近年来,他取得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证书,还先后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等称号。
龙城工匠
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举办的常州市首届“龙城工匠”评选,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操作岗位职工群体,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用资格预审、技艺展示、专家评审、 络投票等方式,从近百名参评职工中层层选拔,最终评选出10名“龙城工匠”。以此为契机,常州市将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全市广大职工群众向他们学习,弘扬工匠精神,汇聚庞大力量,为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留言,小开会尽力帮您▼
▽ 大家都在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