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后,我看到了“新客家人”最好的模样 | 豫记

岭南与中原,虽远隔千里却情义连绵。这次暴雨,无数在外河南人心急如焚、感同身受。

他们捐款捐物,亲自把物资送往河南,有些人驰援出发前甚至为妻子留下了遗书。因为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的一则倡议,短短一天就筹集了800余万善款……

数千年来,无论是因乱迁移,还是在外闯荡,河南人本色不变,任何一场民族大义,河南人总不会缺席。

桥边姑娘| ?图文

01

越饿的时候越想吃烩面

家乡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手

8月27日下午,一辆满载消杀物品的车行驶在京港澳高速上,车头上挂着条幅,上面写着“抗洪救灾 支援鹤壁”。

车里总价值约50万元的消毒液、口罩等消杀用品和被服,来自十余家广州的爱心企业。

爱心企业捐赠物资

老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洪水损毁了生态系统、破坏了城乡的供水系统和居住环境,极易暴发各类传染病疫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

这时候,灾后消杀显得格外重要。

带头“搞事情”的是预健生物,董事长王玉珍想把自家的产品智能消毒机器人“奔奔”送到鹤壁去,帮助灾区做好清洁工作。

但奈何“奔奔”暂时只适合在平坦的地面工作,这个方案就此作罢。

王普和儿子在救灾物资车前

但王玉珍不死心,两天时间联合了上下游兄弟企业,募集到这一车物资。并指派儿子王普带着两个工作人员,一路护送到鹤壁。

物资装车的时候,王玉珍三岁多的孙子看到大人们忙的满头大汗,也迈着蹒跚的步子,帮忙推车。

在他幼小的心里,可能并不明白这是在支援家乡,但是无意间,身处岭南的“豫二代”“豫三代”们,已经将这种中原人的朴实厚道的家风继承发扬了。

王普朋友圈捐赠物资的内容

王玉珍,南阳镇平人。她说,越饿的时候越想吃烩面。家乡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手。

02

嘴上说躺平不管了

王普离穗当日,身在南宁的小王也踏上了前往柳州的高铁。

在柳州,等着他的是通过螺蛳粉 协调到的30万包螺蛳粉。他将会和这些速食品一起,去往淇县灾区。

小王所在协调物资的微信群

在去柳州的高铁上,小王把协调资源的微信群名从“辛丑年后援群”改成了“辛丑年聚焦中原”。走得太急,他在小桌板上写下了给妻子的话:

小王把写给妻子的遗书托付给朋友

三天前,他通过柳州螺蛳粉 的宣传部长陈伟,从80余家成员单位筹集到这些总价值近360万元的物资。

装车时偏偏遇到了bug,现场停电了。一百多个工人,徒手把物资从三楼传递下去。

接下来的一周,他们不但要把螺蛳粉送到受灾群众手里,还要在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王在淇县

早在20日,郑州传出暴雨灾情的当天,定居厦门的平顶山人商华鸽,就跟随他所在的曙光救援队连夜赶往河南。

在巩义奋战6天后,又转战新乡。这是疫情以来商华鸽第一次回到河南,没想到回家的原因是为了救灾。

商华鸽摄于郑州

“每个人遇到灾难,眼前就是黑暗,而救援队就是曙光。这也是曙光救援队名字的由来。”

在新乡,商华鸽的裤子破了俩洞,平原商场的商户看到他穿着救援队的背心,裤子打了七折。

还是因为那件背心,因为要不要付账差点跟人干了一仗。完成付款离开半小时后,又发现被办理了付款原路退回。

03

咱们不做点儿什么

内心一辈子都过不去这个坎儿

还有很多在粤河南人也在暗暗使劲。

暴雨第二天,一张名为《关于向河南抗洪救灾捐款倡议书》的图片,被在粤河南人的微信群疯狂转载。

《关于向河南抗洪救灾捐款倡议书》

仅一天的时间,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就收到广东社会各界的捐款800余万元。善款当天分别汇给了河南省慈善总会、河南省红十字会和郑州慈善总会等救灾捐款专用账户。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张保贞表示,在灾难面前,河南在穗各种组织,商 ,校友会、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家乡,充分展现了心系家乡的情结。广东各界也慷慨解囊,向河南捐赠善款和物资达5.5亿元,充分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亲高贵的品质。

广东各界的捐款

田银生,郑州大学82级校友,广东省郑州大学校友会法人代表,他看到家乡受灾,马上和校友商量,要为家乡做点儿事情:

故乡遭遇大灾,咱们不做点儿什么,内心一辈子都过不去这个坎儿!

在田银生的号召下,校友群在几天里筹集了23万多元,大家决定将善款定点资助给家庭受灾的郑大学子。尤其是泄洪区的郑大在读学生。“他们为了保护别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尽力帮助他们!”

郑大的校训是“求是担当”,这群远离故土的郑大学子,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母校的文化传播到南粤大地。

广东省郑州大学校友会的倡议书

广州市韩川液压设备有限公司的曾松是南阳人,这次他的出生地并没有受灾。原本正带着全家老小在外旅游的他,一回到广州,就马上联系广州工程机械行业 的领导班子,一起开会研究捐款赈灾方案。

尽管这个 里面的会员,河南人不到百分之三,但是为河南受灾群众捐款的倡议一发出,大家就积极响应。你五百,他一千,很快就募集善款近16万元。他们计划将这笔善款捐给泄洪区受灾严重的家庭。

左一为曾松

在粤河南人老乔也讲了一个故事。

暴雨的第二天早上,他被一个电话吵醒。一位客家朋友告诉他,自己是客家人,根在中原,看到祖根地受灾,想捐献些物资支援。

世界客都梅州,应急志愿者 救援队更是派出了一支救援队,驰援鹤壁。

一千多年前,一群河南人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一路迁徙翻越了南岭,在南粤开枝散叶。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河南,始终自称为“客家人”。

一千多年后的现在,一群又一群的中原人来到岭南,让广东成为河南人跨省流动最多的目的地,成为了“新客家人”。

增城的一座陈氏祠堂

无论是老客家人,还是新客家人,他们身在岭南,根在中原,他们心系家乡,不忘来路。深厚的中原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联系里代代相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