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独山子石化为战神输血

“版图‘鸡尾’那神奇的地方,‘玛依塔柯’抛出了红绣球。有一群着国防绿的‘多情郎’,偏偏就‘恋’上了她的温柔。为了三军战神的‘血气方刚’,做一回‘上门女婿’也风流……”

这是一位油料军代表记在笔记本上的诗,文采虽不那么华美,但却表达了他们军民融合、保障部队油料供给的赤诚忠心。

输送血液

独山子,又曰玛依塔柯,维吾尔语,“黑色的油山”之意。它位于雄浑坦荡的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横亘新疆中部天山北麓的前山地带。因其是座孤独的土山,四周戈壁荒漠,寸草不生,没有河流和饮水,但有滚滚的石油而得此名。

这个深藏于终年积雪不化的天山脚下的戈壁小城,如果没有旧中国三大油田之一和中国石油工业发源地的历史功勋,兴许没有多少人知晓她的存在。昔日仅有两只炼油釜的破旧小厂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基地之一。

独山子石化总厂以及由它派生出的克拉玛依炼油厂,在保障三军战备训练普通油料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50号军用柴油、12号航空液压油等特种油品,在珍宝岛自卫还击战、“1994年西部演习”、火箭发射以及陆海空三军作战演练中,扬我国威,壮我军威。自1967年军代表首次进驻独山子石化总厂以来,军厂协力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输送“血液”,并专门修了一条铁路运输专用线,大大加快了军用油品的发运速度。

如果说油料是战争战神的“血液”,那么在商海大潮中也是令人注目的“液体黄金”。军代室所驻的独山子、克拉玛依两个石化企业,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全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他们几十年把“军品第一”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灵深处,任凭市场风吹雨打,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军用油品质量全优,安全出厂。

在独山子石化总厂军用油料研究小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和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军厂内外传为美谈。春、秋季节,空气湿度大,絮状物增多,对航空煤油的质量造成威胁,技术员黎克芬跟她的芳名一样秀气,干工作像看护婴儿似的,手巧心灵,认真仔细,每项指标、数据做的丝毫不差,精益求精,决不让不合格的航煤从自己眼前溜过。

有个叫姚振军的男青年,其实真名叫姚锁柱。他到军用油小组后,为了搞好军用油品的生产,决心通过更名来激励自己在工作行动中出精品、创佳绩、扬国威、壮军威。军油小组优秀群体中的杰出代表、独山子化工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继谔,在3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成果中,他亲自指导,参与的就有30项。可以说,没有王继谔,就没有—50号军用柴油的发明,就没有东北战场珍宝岛还击战的胜利。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中央军委指示,尽快研制出低温军用油,以备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作战使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王继谔牵头的攻关小组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任。其实,王继谔与他的同事已掌握了微生物脱蜡工艺,建起了微生物脱蜡装置,生产出了低凝军用车辆刹车油。但中央军委要求生产的是发动机润滑系统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属于重质润滑油,能采用微生物脱蜡工艺来达到脱蜡指标吗?

王继谔索性把铺盖卷搬进了实验室,查资料,搞配方,苦苦思虑,孜孜寻觅,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还需要照顾。一天,《国外科技信息》一则要问引起了他的注意:非洲修筑的一条柏油路,使用几年后路面的沥青变成了粉状,经研究结果表明系微生物把沥青中的胶质吃掉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微生物能脱掉重质油中的蜡,现在的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找到合适的微生物菌种。于是,王继谔带领科研人员又风尘仆仆赶到克拉玛依油田采集样本,在土壤中寻找新的菌种。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重质油脱蜡的微生物。他们抓住时机奋力奋战48小时,试验出了宜于坦克在高寒气温中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紧接着又试制成功了—50号军用柴油。

珍宝岛1969年3月燃起了战火。尽管我军迅速击退了敌方的几次进攻,保卫了祖国领土,但战斗中却明显地暴露出我军军用油品在高寒低温条件下过不了关的弱点,曾出现坦克难以启动,机枪不能连发的被动局面。王继谔等人发誓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一难题。

阿尔泰山脚下的可可托海,号称“新疆的北极”,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可谓滴水成冰,耳朵冻得一抹就有掉的可能。这是第三次开进可可托海实地试验。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王继谔躺在汽车底盘下琢磨推敲,原来是油膜不够,使运行中停歇的发动机难以再启动。

他们采用种种办法,以求增加油膜强度,最后用精制调配的重质基础油生产出了满意合格的油品,使8号稠化机油在最后的行车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1970年6月开始,独山子石化总厂组织了8号稠化机油的生产军供。王继谔和大家为进一步增强我军在三北地区的防卫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研制出的上百种汽、柴、煤油和中高档润滑油中,—50号军用柴油、12号航空液压油等12种油品达到国际水平,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绿色身影

如果说乌鲁木齐是我国离海洋最远的省会级城市,独山子军代室恐怕是全军最偏远的一个油料军代室,仅三个点一个单程就有800千米之遥,其名义上为驻中小城市,实际上距市区最近也有一二十千米,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夏天酷热风沙大。万里无垠的戈壁荒漠,除了像兵马俑般排列有序的油井、炼塔、管线和军代表们的绿色身影外,几乎找不到一点绿色。

这个只有9名军官1名士兵的战斗集体,却担负着两个炼油厂和一个二次中转站的军油提运任务,可谓人少精干,工作效率高。1993年10月,一纸命令,蔡子松由驻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军代室八级工程师调任独山子石化总厂军代室总代表。虽说是平职调动,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样是团级编制的军代表,独山子却担负着三个点相距800千米的军用油品的发运任务。

上任头一年,蔡子松面对困难和压力,和军代表们一起按计划提前118天完成了十几种军用油品提运任务。可能是命中注定,他们生来爱恋深藏于戈壁荒漠的“玛依塔柯”和“黑色血液”。军用油品中的航空油料属特种油料,如果内含杂质、微生物、悬浮物等不合格成分,将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因此,从原油的评价、化工原料供应、生产环节操作、半成品调合加剂、成品出厂、请车、挑车、洗车、装车和中转等全过程的质量跟踪,都留下了军代表来去匆匆的身影和风雨无阻的足迹。

三伏天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烈日烤得人两臂脱了皮,一批航空油料需发往部队抢险救灾急用。运油槽车经过800千米的艰难行驶至王家沟中转站,还要再装铁路罐车发往各部队。专爱“鸡蛋里挑骨头”的蔡子松,不放过每个环节的质量监督。

由于没有专用特洗设备,人工清洗难免有差错,蔡子松不顾身材高大的不便,凭着钻惯了罐车的娴熟技巧,钻入蒸笼似的空罐内,直到雪白的抹布揩不出污渍为止。当发现中心阀门有机械故障时,只好忍痛放弃经过软磨硬泡才弄到的罐车计划,忙了大半天,水没顾上喝一口,又马不停蹄找铁路车站,重新挑罐车特洗,直到这批航空油料如期发出才松了口气,可憋了好久的一泡尿回到家时才感觉到了难以言表的滋味。

蔡子松注重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王家沟二次中转站航煤贮油罐的改造工程,就是在他的提议下进行技术改造的。航空液压油包装一直使用的是铁钉钉的木条框,其本身稳固性差,运输中木条框容易挤坏,导致木条框的铁钉将内包装钉穿漏油,仅1995年军代室发出的航空液压油就泄漏1.1吨。

针对发现的问题,蔡子松及时走访部队,收集资料,撰写的航空液压油包装改革可行性 告,被包装厂采纳改装。改用防潮纸箱包装,内加高密度硬泡沫,把原来的两只15公斤听装改为两只10公斤听装,仅此一项每年为军厂节省开支数十万元,这一技术改进有效地堵住了不应有的跑、冒、滴、漏。

在深入工厂调查中,航煤调和直接把添加剂注入半成品油罐内调和,容易带水入内,有不好掌握二者之间的调和比例。蔡子松建议安装一套航煤添加剂调和装置,很快被厂方接受,并积极参与设计,跟班施工。投入使用后,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海军船用润滑油实现国产化的科研项目下达独山子炼油厂后,蔡子松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并走访海军油料研究所和海军部队,取得了有益的技术信息和有关数据。经过一年的合作攻关,圆满完成了军用柴油、机油的研制、生产、检验和质量认定工作,通过海军试用和有关专家的认定验收,其性能指标全部达到国际同类油品标准。其中,代号为3008、4008船用柴油、机油,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

驻克拉玛依炼油厂军代表郝义诚,一干就是10年。他在军校学的油品分析与应用专业,真正派上了用场。此地原油凝固点最低,低温性能最好,特别适合生产军用航空液压油、飞机罗盘油、冷冻机油,12号航空液压油专供国防军用,40号冷冻机油还被毛主席纪念堂首次使用。

军用润滑油生产工序多,工艺复杂,连续性差,难度大,航空液压油脱蜡工艺要反复三次调和才能合格。一段时间,添加剂供货不及时,而且质量差,仅一批50余吨300桶的添加剂,经过一桶桶取样评选,只有2/5合格。这样多余的活儿,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而且延长了生产周期。郝义诚深入车间,连续7天跟班参加调和操作,严把每道生产工序的质量关,有效地保证了成品润滑油出厂合格率的100%。

飞机罗盘油、仪表油属于小油品生产,军用年供货量1吨左右,好比在一锅水中放一滴油的用量,对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而言,这一吨生产量连管线都填不满,而且生产成本高,不安全,人工操作难度大,厂家经济效益受影响。郝义诚一面跑这跑那做工作,一面与厂家科研所的同志以调小样的形式设计小批量的油品项目,双方费尽周折,终于按要求如期完成。

驻王家沟中转站军代表蒋良道干工作叫劲没说的。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不分昼夜。节假日,只要火车一到站台,保证随叫随到从未误事。当时到新疆的铁路只有兰新一条线,运力吃紧,轻油罐车少,中转站离最近的乌鲁木齐西站还有10千米远,又没有特洗航煤的专用洗车槽。他不等不靠,主动与铁路局联系,充分利用循环的办法或公路发运解决矛盾和困难。

血缘关系

独山子石化总厂与军代表情同手足,亲如骨肉,不间断为三军战神输送“血液”,建立了一种特有的“血缘”关系。这种特有的纯洁和高雅的亲情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驻地企事业单位员工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下岗待岗职工难以就地消化,再有许多老干部的子女排队等着调动安排工作,驻独山子区有关部门急军嫂所急,想部队所想,将新调来的军代表两地分居、家属住房、就业、子女入托上学全部解决,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陈代表妻子的随调工作,孩子入托可谓一路“绿灯”。他的妻子很快从四川调来,优先安排在离军代室较近的卫生防疫站工作。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在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多民族地区,好比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的重要。驻地炼油厂有22个民族的 职工,整天与他们打交道,语言不通影响工作,不了解民风习俗就可能闹出笑话,甚至引起误会。军代表常年与地方接触,除注重军人形象之外,搞好军厂关系、民族团结是头等大事。蔡子松时常提醒部署,并利用每周半天的学习时间,组织官兵学习常用的维吾尔语言,人手一册《维汉字典》,保证半年内学会管用。

对于满身“油水”的油料员,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的印象是,哪有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猫还有不沾鱼腥味的?负责两个大型炼油厂军用油品提运,弄几车计划外的油搞点创收,那不是小菜一碟?可以说军代表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着考验,手头握有上亿元的财权,可那是一分一厘都不能乱支的军用油料专项经费。

打铁必须自身硬。军代表们从来不贪不占公家一分钱一滴油,找他们走“后门”的人没有不吃闭门羹的。夏天的一个晚上,窗外的凉爽夜色美得让人陶醉。一个自认为神通广大的油贩子,听说蔡子松家只有一台14英寸的旧电视后,捎了一台29英寸的“画王”彩电做“见面礼”,条件是让他利用军代表这把保护伞,给两罐车汽油。

不轻意发脾气的蔡子松见来人想用高档家电引自己上钩,气不打一处来。但他还是忍了又忍,没有表露出来,几句严肃有气节的逐客令,让油贩子无地自容,带上“见面礼”扫兴离去。

为了检点自己的言行,妻子常年不在身边,蔡子松就让军代表小桂跟自己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使行贿的人找不到机会和场所。同时对部属从严要求,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女色关;不吃请、不请吃、不进舞厅、不赌博、不收受礼品。任何时候军人的本色依旧,玛依塔柯可以为你做证。军代表党支部年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党支部,军用油品提运任务和质量合格率年年保持百分之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