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行程中,采访团先后在极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探访了年画村、中国玫瑰谷和汉旺镇;又在德阳城区,走进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汽”)和中国二重(简称“二重”),直观感受大国重器带给人的震撼。
第一站:绵竹年画村
小小年画带来8000万产值
“今天的参观对我来说,虽然线路都是第一次,但是有故地重游的感觉。”这是江苏 络电视台副总编刘洁第一次前往震区。即使此前从未踏足此地,但对她来说,一切都很熟悉。
近年来,随着年画村的打造、年画博物馆的建立、年画超市的兴起,绵竹年画再不仅仅是过年时上门上墙的代表,更是成为独具川西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成为了年画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张小小的年画,其年产值已经达到8000万元。
在年画村内,已有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作坊30余家,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年画作坊产销一体,不断将绵竹年画产品推向市场,走生产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在打造绵竹年画村的同时,年画村也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园”。产业园除了展示中国四大年画,还集绵竹年画的制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结合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打造商务酒店、休闲娱乐设施等相关配套,以消费的形式拉动地方经济。
绵竹年画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继承祖业。今年35岁的王官玲,在今年1月刚刚正式拜自己的爷爷为师,系统学习年画。爷爷今年已经96岁高龄,被称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王官玲觉得,爷爷的很多传统手艺,比如鎏金、栗粉、拓片,会的人已经不多,这才是中国的艺术,如果让它失传就太可惜了。
与此同时,王官玲也在思考如何将年画产业发扬壮大,她的想法与绵竹市发展年画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培育市场,做强产业才是绵竹年画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绵竹年画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认为。下一步,绵竹将继续培育绵竹年画艺人、传承人,创新绵竹年画产品,支持绵竹年画实体走出去,鼓励企业以产业发展形势走出去,让年画成为绵竹“走出去”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第二站:中国玫瑰谷
绵竹土门镇1.2万亩玫瑰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5.12大地震后,绵竹市土门镇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玫瑰产业,引进了北京银谷房地产集团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麓堂村和天宝村的山地资源、水系资源等,实施现代生态农业及休闲观光旅游业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便有了现在的中国玫瑰谷。
“我们流转了这四个乡镇的土地,平时就雇佣他们来干活,支付工资。”唐勇还介绍,今年大马士革玫瑰丰收,开花高峰期那几天,每天采摘鲜花约50吨。“工人分了20个小组,多的时候一个组100人,平时也有六七十人。”
“我家有三个人,土地流转费用每个人能拿1800元。”当地村民周英群说,以前家里有5亩多土地,仅种粮食,除去肥料费、人工等各种税费,有时候一年连口粮都不够。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了,不仅拿到土地流转费用,还可以在这里打工,比种地划算得多。
据了解,玫瑰谷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人气。据统计,去年玫瑰节吸引游客达到50多万人,也间接带动了该镇三溪寺、三箭水、卧牛湖等景点的人气,还有不少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屋装修改造,成为民宿。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据了解,园区常年提供工作岗位800—1500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次。
第三站:汉旺镇
5月5日下午5点钟,一行人来到绵竹市汉旺工业地震遗址公园,站在钟楼下,面对着将时间凝固的指针,垂头默立,缅怀地址中死难的同胞。
在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内,地震当时的视频画面重现在人们眼前,所有人再次重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如果在很多年以后,再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浩劫,也许第一个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就是屹立在绵竹市汉旺镇上的这座钟楼。它的指针永远定格在了下午2点28分,提醒着看到过它的人们,不要忘记那场灾难,但更要坚强地继续站立在那里。
实际上,震后,钟楼经历过几次浩劫。一直守护着钟楼的王正发老人说,2009年的一天夜里,3个年轻人正在钟楼边敲敲打打,准备把窗户上的铝合金条拆下来。见此情形,王正发厉声喝止,“我知道这个钟楼是有纪念价值的,肯定要保存好,我一喊,他们就跑了”。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夜晚,王正发发现钟楼里冒出了火光。他赶紧跑了过去,发现钟楼底层的空地上,不知是谁用木头生了一堆火。王正发马上 警,又和另一个村民一起提着水桶就去灭火。好在扑救及时,钟楼没有受损。
如今,王正发已经年近八旬,但他仍然时不时来到这里,看看这座钟楼,也追忆当年的时光。
第四站: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探访在东汽服役近半个世纪的“老伙计”
5月6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位于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厂,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国有重型机械企业,经历过5.12地震后,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公厂车间内,最吸引众人的是一台从法国引进的老设备,它被东汽人亲切地称为“老伙计”。
5.12地震发生后,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汽损失惨烈,厂房、家属区成片坍塌,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余人被废墟埋压,2200多台设备遭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震后,东汽迅速开展复产重建。2008年5月18日,震后不到一周,东汽就第一个开始了恢复生产。灾后的一个月,东汽在德阳完成征地,8月份就开始新东汽基地的建设。2010年5月10,东汽在德阳的新基地举行竣工投产大会。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装机容量达到两亿千瓦的东汽已经全面恢复生产。
据介绍,重建后的东方电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配备主要加工设备达2700余台。目前,东汽累计生产的发电设备总量超过4亿千瓦,产品约占全国火电装机总量的四分之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产品遍布国内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进入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燃机已出口到欧洲白俄罗斯,分包件远销美国和德国。
在东汽生产车间内,一台重型设备格外引人注意。这台被称为“老伙计”的重型一分厂9米立车,是东汽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加工设备之一。1955年,该设备从法国里内公司进口,最初安装于哈尔滨汽轮机厂,1972年调拨到东汽,安装于主机一分厂,迄今为止已经为东汽服务了近半个世纪。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9米立车严重损毁。但东汽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并进行了大修与升级改造。如今,已经使用了60多年的9米立车,依然坚守在涅槃重生的新东汽,继续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站: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
挑战人类制造极限 8万吨模锻压机超震撼
结束了东汽的参观后,采访团来到位于德阳市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面对该公司重达2.2万吨的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一行人叹为观止。
据介绍,这台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是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于2013年4月10日投入试生产。该设备地上高27米、地下15米,总高42米,设备总重2.2万吨,单个零件超过75吨的就有68个。
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投产之前,仅美国、俄罗斯、法国拥有4万吨以上级大型模锻压机,该设备的投产,填补了我国大型模锻压机制造和装备的空白,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电力等领域的顶级装备制造。
不仅如此,其外形尺寸、整体重量和最大单件重量均为世界第一,此集机、电、液为一体的巨系统工程,成功挑战了目前人类极限制造能力。
与传统锻造设备不同,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可以一锤定型。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是通过强大的压力作用,使性能普通的金属材料在模具内流动,细化内部晶粒,实现大型模锻件的整体精密成形。
过去,由于国内锻压设备生产能力不足,难以提供整体、优质、精密的大型模锻件,从而制约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等领域顶级装备制造及行业发展。要实现自主制造大飞机,必须要有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二重承担了C919机身、机翼、起落架、舱门等7大部段上百项关键件的研制生产,占整架飞机锻件的70%。
据了解,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可扩展应用于其他多个领域,它还将辐射带动一批庞大的航空构件的机械加工集群,形成整机设计、整机制造和发动机制造的闭合产业链。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大型模锻压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的建成投产,是国之重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