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不到?我国新增上百发射井?这些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随着中国军事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美国坐不住了,频频探头观望我国军情的最新动态。据《华盛顿邮 》称,中国在甘肃玉门附近数百平方英里的沙漠地区建造了119个洲际导弹发射井!倘若配备上中国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中国核武库将迎来历史性的转变!这消息一出,美国人吓坏了。一时之间,中国新增上百核弹发射井的说法,在国外传得沸沸扬扬。

核弹发射井是一种地下工程设施,主要由井筒、设备室、井盖3部分组成,它是陆基作战的重要分子。平时可以用来贮存导弹,等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便能转瞬露出獠牙,成为战争场上的致命杀手。

在建造核弹发射井的时候,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它的井筒部分通常在现场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表面往往会配备一定的消音层。同时为了保证工程的稳固性,也会在外层布置多层防水材料。为了满足导弹装配、测试和维护等日常任务的需要,每个井都配置了设备室。同时,井盖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它起着保护导弹和设备的作用,主要用合金钢、碳钢或钢筋混凝土就等材料制成。

核弹发射井需要有极佳的隐蔽性,有相关计算公式显示,核弹攻击的精度每提高十倍,核弹发射井就需要加强100倍的防御抗毁能力,才能将这可怕的冲力抵消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的导弹发射井都禁止外人参观。

隐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力破坏,而唯一能对摧毁发射的武器就是核弹。据有关数据研究显示,一旦核弹命中此目标或者目标周围,发射井的成活几率大约仅有9%。这样一来,除了外地入侵的核弹会对周遭环境和生物造成永久性破坏之外,内部储存的核弹也很可能会随之爆破,而内外双重打击毁灭力度之大,怕是没有哪国想第一个去体会。

在选择建造位置时,军事专家需要综合评估地基岩层的稳定性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在尽可能降低伤害、提高安全性的基础上,发展这项重要的核攻击战略储备,以提高自身的核威慑力量。

其实,在最初建造发射井时,因受制于技术条件和经验,材料的稳定性和固定性较差,大多都是一次性的。包括现在保留的发射井,其中的一部分仍是一次性的。这也就是说,一旦导弹发射出去,这个发射井就会变成废井。

而一座发射井加上一颗导弹的总体造价,换算成现在的币值,大概需要1亿元左右。不过,就算造价如此昂贵,当时综合国力尚弱的苏联,仍制造了大批量的核弹发射井,足可见该项目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射井目前仍然是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纵然在二战后已经砍掉了一部分发射井,美国仍保留了至少450个。因此,在发展“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时候,发射井的作用仍不可取代。

除了大批量的导弹核弹井会让我国占据优势之外,让美国忌惮已久的东风41武器,更能彰显我国核武器的神威!

在我国对外公布的战略核导弹系统中,东风-41弹道导弹无疑是最先进核武器之一。该导弹的动力装置采用了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其最大射程可达14000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倘若这颗导弹从中国大陆发射出去,其射程可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整个北美大陆都将被列入它的打击范围!

另外,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技术的加持,使其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变轨能力,目前只有几个核武器大国攻克了此项技术。也就是说,在发射的时候,该导弹并非只是简单地运载多枚弹头到固定位置,这里的每个弹头都具有变轨能力。

发射一枚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便可实现攻击多个目标的目的。倘若是直击一个目标,哪怕它有九条命,也只怕是在劫难逃。东风41的出现,给各国的反导系统也带去了压力。一颗6~10枚分导式核弹头射出,可能会严重动摇各国反导系统的可靠性。

而且对于发射方式的选择,东风-41洲际导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不但可以采用最传统的地下发射井装置的方式,还可以依托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等进行部署,这极大地提高了该导弹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比如,当前可与之匹配的有SX-4320重型牵引车,这辆车集储存-运输-发射为一体化,将该导弹置于拖车的弹舱内,它装有两扇对折舱门,运输时会呈现出封闭状态。而在发射过程中,前舱门会在开启状态,导弹就会随之通过液压装置起竖发射。

另外,该导弹采用了最先进的电脑信息技术,能够依托惯性制导系统,设置和控制发射的具体数值,这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使它的精准范围基本可控制在100米之内。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东风41洲际战略导弹的强大,所以美国才会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第一时间将该武器与其他设备联系起来。

看到数量众多的核弹发射井,再搭配上让美国忌惮已久的东风41洲际战略导弹,也无怪乎美国这次会如此震动了!

不过,核弹发射井虽然尚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相比新型核武器的发展,它固定发射的方式,显然不如的新型机动发射灵活,更不用说它需要在储藏和维修方面下足功夫、投入巨大的物资和精力了。且长久固定放置的核导弹,发射时是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也有待商榷。也正因此,各核武器大国目前均把更多的眼光放在了机动发射方面。

当前机动发射的方式主要有公路机动、铁路机动和潜射机动3种。

公路机动可实现在预定或非预定地点发射,其导弹发射车系统通常包括发射筒、液压和控制系统、定位定向系统、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等复杂的装置。再加上车辆本身的基本性能装置,这就要求它需具有高度集成性。

公路机动发射车的灵活性较大、可操纵性强、并且反应时间短,车体的外形尺寸较小,隐蔽性更强。最重要的是它的灵活性,可适应在机动过程中随时停车发射,行进中瞄准停车发射、普通地面条件发射等,这也使它成为了我国路基核武器作战的主力军。

而铁路机动则更多在冷战期间得到了发展,铁路机动相比公路机动,速度更快,一般运行速度可达100千米/小时以上,一夜之间可达上千公里,具有较大的机动范围。铁路机动的平稳性要优于公路机动运输,并且其运输列车与普通列车外形极为相似,便于安装各种伪装和反侦察设备,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不过,虽然相比于公路运输,铁路机动具有极强的威慑力。但众所周知,在实际战争中,铁路一般是敌人的破坏重点,虽然它理论上具有较大的机动范围,但实际却很难实现。并且它的日常维护成本很高,与公路机动相比,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也较差,因此当前大多国家都不太考虑铁路机动的运输、发射方式,

相比空气,水对各种电磁波的干扰较强。因此,与前两种机动方式相比,潜射机动是当前最具有威慑力的机动方式。一直以来,对潜艇探测和反探测能力的研究,都是各国核武器技术发展的重点。

相比陆地空气发射,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非常复杂。目前的导弹材料,已经能够满足导弹在水下航行时对水密性的需要。而它真正的难题在于以下两点,一方面就是水的浮力会影响弹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就是当导弹从水中进入空中时,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会对导弹的轨迹产生影响。

潜射导弹如今主要有两种发射方式,首先就是运载器发射,该发射方式可将导弹成功装置在水下运载器上,之后在运载器的作用下,迅速冲向水面。在离开水面之际,导弹点火起飞。这种方式的出水速度较快,能够较好实现导弹的稳定性。但弹器分离是个难点,且导弹的出水姿态不易受控。

而第二种发射方式——裸弹发射则可以成功规避上述问题。

潜艇之所以是当前最重要的机动方式,是因为它能储存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导弹,并且在实际作战中,不会受到导弹发射角和运输方向的限制。其唯一的缺点就是,助推器的噪音太大,这不利于潜艇的隐蔽,也正因此,各国在研制核潜艇的时候,都将静音性能当做考虑的重点。  

那么在我们了解了机动发射的优点后,关于美媒这一猜测,大家觉得这一说法,还是否可信呢?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种说法,也曾在 络上流传甚广。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 局曾在卫星云图上发现,中国福建西部山区内惊现了很多“核弹发射井”,美国五角大楼慌张的官员们,连忙下令展开探测,结果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后得出结论,原来那不是什么核弹发射井,只是客家土楼群!

而这次,美媒的猜想同样十分离谱。

其实单看美媒选取的卫星云图就能看出来,这事不可能是真的。该地很明显是个河口冲积扇,从图上可看出水从右下角流出来,有明显的冲积痕迹。这样的话,因其地势较低,只要下场雨就很可能爆发洪水。另外,像这种古河道冲积扇,一般至少有20米的沙子沉积。倘若选此做发射井,可能会引起沉降,流动、偏移等问题,并且施工难度非常大,所耗费的资金也会成倍地往上加。

最关键的是,发射井需要抗压性能好,在沙土上制造发射井,就无异于自家米缸上插筷子。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地下水位一般不会低,而导弹自身往往都已超过10米,倘若再加上底座井盖等一些外在工程,在建好发射井后,下边估计会直接泡在水里。

另外,最明显的就是,图片右侧有一行字,写着“甘肃玉门风力发电场”,这一点似乎也被美媒和专家有意忽略,美国卫星云图拍到的可能是大型风车的底座。

并且用地下发射井的方式发射导弹是冷战时期的做法,早已过时。

虽然现在仍保留了大量的地下发射井,除了其尚具备一定的核威慑作用外,就是相比其他的核武器来说,它的造价相对低廉,而机动方式的发展,目前尚有诸多不足之处。

并且,把如此集中的核弹发射井布置在同一位置,就相当于不打自招。为了提高发射井的隐蔽性,每个发射井距离的位置都非常远,并且中间可能还会用一些空的发射井来迷惑敌方。因此,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一消息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综上,我们可知,美媒的这种猜想没有丝毫的专业性,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军事常识,所谓的专家验证更是一种指鹿为马的行为。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大肆操作这一不实信息呢?

其实美国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这一炒作,引发不了解实情的国家和各方势力,对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产生恐慌,这样就方便向我国的核威慑建设施加舆论压力,从而达到逼迫中方表态最新研究成果的目的。

我国曾表示,为了不造成核恐慌,出于道德和责任考虑,本国核力量的发展仅限于保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绝不会率先发动核攻击。而核力量的发展,也会始终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

对此,米国又有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旦我国核武器建设取得了什么新进展,都拿这句话来打压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企图让中国维持在“最低核威慑”的水平线上,以此来达到限制中国军武的发展速度。

不过,最低水平线也需要考虑实际国情和国际形势的需要,它的高度会随着外界环境的评估作出变化和调整。倘若他国对华军事压力持续增加,那么我国制止他国核威慑的能力就必须随之加快提升。一旦因某种情况不得不采用军事对抗的方式来解决,能够充足震慑敌国的核力量将会是我们坚实可靠的后背。

如今,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同往昔,我国“核武库”的神速发展更是惹得美国高层频频恐慌,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一时之间,“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也在大洋彼岸的白宫愈演愈烈!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核武器得到强大发展的威慑作用!相信过不了多久,我国就会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