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年(第二十一届)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在双流区拉开帷幕。
本届年会以“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大力营造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动员组织广大科技工作积极投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宏伟实践,为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区委书记鲜荣生致欢迎辞。他代表双流区四套班子,向关心支持双流发展的专家、领导表示衷心感谢,用“三个十万”绘就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自新进取的美好未来,用“三大平台”托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科技赋能的硬核力量,用“三个地方”宣誓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凤自来栖的坚定决心,鲜荣生表示,真诚希望各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一如既往的把目光聚焦在双流,把才智倾注在双流,把成果转化在双流,成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最佳合伙人,共筑科学大家庭,共写合作的新篇章,为成都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贡献力量。
鲜荣生介绍说,双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的核心力量,强化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
聚力做强研发平台
,与四川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中物院等34所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聚集191名“国字号”高层次人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
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当龙头,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
做强空间平台
,借势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实施科学城双流分区三年行动计划,将科创空间转型为专业化服务公司,精准匹配科技创新敏感要素,为人才创新创造提供“最舒心、最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
做强应用平台
,212个新经济应用场景成功“抢滩”,科技创新和新经济正加快成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新的动力源。
双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的
核心力量
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全区上下澎湃着创新发展新动能
2019年,双流区位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33位,全社会研发投入26.6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23.3亿元,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3.98亿元。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区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效益持续提升,仅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0亿元。
广培育 高企队伍不断壮大
4月下旬,由区新科局与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浪潮(成都)科创中心与成都空港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双流区2020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训会”正式举办。
培训期间,我区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授课的形式进行,突出企业主体,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政策和认定标准,如何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 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为促进企业科技转型,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企业资本价值,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产生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
这样的培训在我区已形成常态
特别面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新要求、新形势,我区切实在知识产权、科研人员、研发费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做长期的准备和筹划,切实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面对疫情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区切实聚焦主导产业,坚持给优惠、给机会和给服务并重,及时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支持政策。
特别是在《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中明确,对首次认定通过和新引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 20 万元补助,对 3 年后重新认定通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 10 万元补助,对首次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 2 万元一次性补助。
同时,对企业建设创新平台、企业间协作配套等给予大力支持,对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聚集高新企业来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9年,全区新认定高企89家,有效高企达209家。同时,组织区内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评价培训会,宣讲各类政策及认定程序,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截至目前全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30家,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搭平台 多方合作提升能力
双流借势区内高校科研优势
与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
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攻关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19年以来,我区联合区内高校,通过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将大学各领域的专家教授与参会企业家汇聚一堂,将“成果”对号“需求”,通过搭建科研专家与企业家沟通对接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无疑将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19年10月底,“双流区-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上,5名专家现场路演通信、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通威太阳能、成都高标电气、成都纽瑞特、国铁电气4家企业现场发布技术需求,双方在交流与探讨中,深度对接技术需求,切实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有效解决了技术需求。
截至目前,我区相继与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设立专门专人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聚力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衔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为全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凝聚巨大力量。
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也直接促成了区内重点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有力促进了6个产学研重点实验室、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建成。
目前,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成都盛帮双核科技有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四川纽瑞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都迈可森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等均与四川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产业化。
三强轧辊、森泰英格均与四川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四川云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正与四川大学共建微光学及微机电系统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正与四川大学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金发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与四川大学共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同时,我区还与西南联交所、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共建了西南联交所军民融合与科技分所,建成了“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该平台构建技术培育体系、整合院校企资源、开展技术成果交易、孵化技术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重点企业与区内高校的工作对接,利用“校企双进”平台,组织高校专家走进企业和组织重点企业走进高校;同时,加强产业功能区配套建设,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强支撑 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复苏,位于蛟龙工业港内的锐能科技有限公司显得更加忙碌。走进生产车间内,几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围聚在一台台设备面前,认真、专注地观察着一组组跳动的数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曾万军介绍,前段时间他们承接的中航南京机电液压中心“民机RAT收放子系统”项目正式通过验收,标志着锐能科技和中航南京机电液压中心(609所)的深度合作正式拉开帷幕,进一步提升了锐能科技在航空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航空测试设备研发制造企业,从最初仅10多人、产值不过百万元的微小企业,发展如今拥有50多名研发人员、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实力科技型企业,他们脚下的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除了我们一直专注科技研发这条生命线,双流对我们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去年底,该公司由于受产品研发周期长、投产调试耗时等因素限制,融资需求大。
得知其需求后,我区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主动邀请其参加相应活动,最终该企业通过“云税贷”纯信用贷款产品,第一时间就申请到了100万元的贷款额度。
锐能科技并不是个例。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更为突出,我区除及时以“企业咖啡时”形式开展银企纾困对接活动,让不少企业现场就找到了活水源头,还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支持政策,从金融扶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企业科技创新相应的政策帮扶,切实助力企业持续可创新,发展可持续,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春风行”系列活动和“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
同时,积极组织推荐区内企业申 上级科技计划项目。
2019年,我区推荐申 成都市重点新产品、技术创新研发、重大科技创新等项目106个;组织企业获得省市科技项目资金6167.5万元;组织企业申 《双流区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研发投入补助项目65个,拨付企业研发投入补助资金1868.48万元。
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航空经济发展,通过积极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双流分区规划建设,组建校院企地协同创新联盟,加快建设芯谷研创城和生物城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打造显示度高、创新力强的产业功能区等措施,切实加快构建培育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创新动能结构和产业生态。
必看干货!双流区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告
● 最新消息!袁顺明当选成都市双流区区长
● 为人民、靠人民 习近平这样论述 络安全
● 2020年双流区 络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
主 编:鹏 哥
编 辑:佳 佳
主办单位: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 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