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久,一首“查干湖”舰载歌《勇闯大洋走天下》红遍了 络,中国海军的最新一代远洋综合补给舰“揭开了庐山真面目”。“查干湖”舰具有排水量大、补给量大、航速快的优点,可以长期伴随航母战斗群或远海战斗群进行远洋补给,为其提供全程保障服务。而对于一个大国海军而言,只有拥有这样的超级奶妈为其提供全程保障服务,才能纵横四海,乘风破浪。因此,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大型综合补给舰是战舰真正的远洋战力倍增器。1979年12月,中国第一艘远洋补给舰正式交付中国海军进入服役。转眼间,40年的光阴一瞬而过,海军的综合补给舰也是代代更新,像极了一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更领风骚数百年”。从“鄱阳湖”舰、“洪泽湖”舰到“千岛湖”舰。“微山湖”舰,再到“呼伦湖”舰、“查干湖”舰,海军综合补给舰勾勒出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诉说着中国海军在深蓝海洋中的传奇故事。
诞生之缘
1980年 5月1日,一支由18艘舰船组成的远洋特混船队,从太平洋西岸中国海域出发,向着大洋深处驶去。辽阔的太平洋上不同寻常地平静如水,而中国船队远航的使命却将在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他们奉命到南太平洋去迎接中国远程运载火箭的到来。他们所执行的这次任务,是中国远程火箭全程试验工程,也称“580任务”。这次任务与综合补给舰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其诞生的契机。
为了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其实早在1965年,中央军委便决定建立远洋测量船队,为洲际运载火箭以及人造卫星的试验提供保驾护航。但是由于火箭落点距中国本土3300多海里,仅依靠舰船自身续航力远远不够,提供伴随补给的补给舰必不可少。1970年5月,六机部正式向大连造船厂下达配套的远洋油水补给船的研制任务,中国开始建造第一代2万吨级综合补给舰-905型,也称太仓级补给舰。
太仓级综合补给舰
十年铸舰,1979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艘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船正式交付东海舰队服役,从此中国海军有了属于自己的综合补给舰。该舰命名被命名为X615舰,后更名为“丰仓”舰,之后根据新的命名规则更名为“鄱阳湖”舰。1980年 1月,太仓级3号舰X950舰交付南海舰队。很快,这两艘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补给舰,跟随中国测量与护航编队驶向南太平洋执行“580任务”。此间,两艘舰船往返航程约8800海里,实施海上补给64次,总补给量约1.4万吨,为中国远程火箭全程试验任务圆满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名后的鄱阳湖综合补给舰
太仓级补给舰采用传统布局,上层建筑分前后两部分,中部设有4个油水补给站和2个干货补给站,舰艉部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实现垂直补给,但未设机库,可一次携带燃料万余吨,轻柴油1000吨,补给水200吨,饮用水200吨,以及冷藏食品50吨。该舰另装备4座76式双联装37毫米高炮用于自卫,舰长168.2米,型宽21.8米,吃水9.4米,最大高度36.2米,满载排水量2.2万吨,设计航速18.5节,服务航速18节以上,可连续航行1.8 万海里,续航力90昼夜,能在12级风力下安全航行。
太仓级补给舰解决了中国海军补给舰有无的问题,但存在诸多短板。虽然它被称为综合补给舰,实际上是以油水补给为主,仅装载少量的冷藏食品,虽提高了舰队的远洋航程,却没有办法为军舰补给远洋作战最重要、消耗最多的弹药,因而对提高军舰远洋作战能力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该级补给舰上虽安装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具备一定垂直补给能力,但未设机库,对补给直升机的保障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直升机的出勤能力。其单机单桨推进设计,作为军舰也是欠妥当的,军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作战,而作战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人员的伤亡和装备的损坏,推进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遭到损害,将严重影响军舰的航速甚至丧失航行能力,继而影响整支舰队的作战能力。
2018年建军节过后,中国海军第一代综合补给舰“洪泽湖”舰(系太仓级2号舰,因故晚于3号舰入列服役)在服役了38年后光荣退役。作为历史的见证,“洪泽湖”舰拉开了海军从浅水走向深蓝的大幕,也为其后的各新型补给舰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被誉为“中华补给第一舰”。 “洪泽湖”舰先后航经三大洋五大洲,出访26个国家29个港口。2002年,“洪泽湖”号历时132天,总航行3.3万多海里,创下“首次环球航行”等16个中国海军纪录。2009 年,“洪泽湖”号历时92个昼夜,跨越69个纬度、169个经度,安全航行2.5万余海里,谱写了中国海军舰船单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的历史新篇章。
“洪泽湖”综合补给舰
“洪泽湖”舰光荣退役的背后,是更多新型综合补给舰高密度入列服役,支撑起中国海军越来越强的远海作战能力,也为中国海军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亚丁湾、索马里-“功成名就”
海军第32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某军港解缆起航的时候,第二次执行护航任务的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陪伴首次护航的导弹驱逐舰“西安”舰、导弹护卫舰“安阳”舰出征亚丁湾。
“高邮湖”舰综合补给舰
“西安”号导弹驱逐舰
599“安阳”号导弹护卫舰
“高邮湖”舰,于2016年1月29日入列服役。该舰采用了我国最新最先进的造船和补给技术,与之前同型号舰相比有很多升级,具备同时为两艘战舰进行油料、弹药和物资补给的能力,航速也能够适应现代海军编队的需要。
随着21世纪中国海军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海军的航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海岸线而是迈向了更远的大洋深处,对综合补给舰的需求日益加大。故此,中国海军推出了第三代综合补给舰,即903型。该型舰是2万吨级补给舰,最大航速达19节。它没有过分强调补给品装载量和补给点数量,而是在平台性能补给品种类、补给效率等方面着力提高。舰舯部装有一座双点液货补给门架(左右共4个补给点)和一座干货补给门架,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自适应“液压张力自动补偿”技术,可以保证即便是在5级海况下也能实施横向补给作业。舰艉可起降一架中型直升机,具备垂直补给能力。
2008年,中国海军首次开赴亚丁湾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903型补给舰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亚丁湾距中国本土达数千海里,且每批护航编队的任务时间均长达三四个月,再加上没有可供中国海军停靠和补给的港口(开始的几年也是这样的),因此护航编队所需各类补给品全靠伴随的超级奶妈903型舰提供。这样一来,最早服役的两艘903型舰,在中国海军头两年护航行动中超负荷运转,每艘舰的部署时间长达七八个月,以“换人不换船”来保证任务的持续性。
“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
“千岛湖”舰,是903型舰的首舰,曾7次航行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该舰开启了中国海军远洋补给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海军首次与外军展开航行补给演练的先例,创下了首次远海夜间3舰并靠补给,首次进人红海海域护航,首次与外军舰船进行航行补给演练等“10个首次”,刷新了海军单舰执行护航任务时间最长完成任务次数最多两项纪录…..不仅如此,在世界大洋的舞台上,“千岛湖”舰也绝对是亮眼的“明星”,不论是代表中国海军进行环球访问,还是参加多国联合军演,抑或是参加多国联合应急救援,人们都可以搜索到这条万吨大船的威武身影。2016年2月,海军授予“千岛湖”舰“远洋补给标兵舰”荣誉称号。
“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徽章
2011年,中国启动了903A型综合补给舰的建造计划。该舰以903型舰为蓝本,吨位从903型的2.05万吨增至2.3万吨,增加了补给品的携带能力,其中,航空燃油和弹药的携带能力比903型增加30%以上。903A型舰还加强了医疗功能,采用更大的机库,进一步完善补给装置的可靠性,提高物资补给效率。此外,903A型的电子设备、武器系统通信系统等也进行了升级, 目前,中国海军已入列服役多艘903A型舰远海补给能力得到显著改善。而在903A型舰从2012年开始密集下水入役之前,西方国家曾认为,中国海军由于缺乏大型远洋补给舰,难以在远离国土的海城进行活动,是一支“跛足的海军。
为航母编队保驾护航
深蓝色的大海,怒吼的海水似乎也在为其摇旗呐喊。2019年4月23日,在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上,有“航母奶妈”之称的“呼伦湖“综合补给舰,作为辅助舰船群首舰接受检阅。“呼伦湖”舰,是中国 主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综合补给舰901 型的首舰,可为海军航母编队、远海机动编队提供海上伴随补给。
“呼伦湖“号综合补给舰
当前,世界主要海军强国都在持续发展补给舰,大吨位、高航速的综合补给舰几乎成为了海军强国的标准配置.它也是远洋海军的标志性装备。很长一段时间,与西方强国海军装备的补给舰相比,我国综合补给舰存在着数量少,吨位小,补给量有限,航速过慢等差距。中国迫切需要完全具备为远洋编队航母编队进行综合补给的大型综合补给舰,随着“呼伦湖”舰人列,长期掣肘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大型综合补给舰不足这块短板,正在补齐。
壮观的辽宁号航空母舰编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补给舰之一,“呼伦湖”舰满载排水量4.5万吨,搭载能力高出国产其他补给舰一至二倍。其补给方式多样,补给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适航性,较大的续航力和自持力,能满足航母战斗群海量物资需求,是航母战斗群的重要补给力量。
以“呼伦湖”舰为代表的901型补给舰,在海上补给装置、总体设计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具备强大的弹、油水、食品补给能力。在弹药补给方面,航母编队中不同舰机的需求各不相同,从挂载的航空炸弹、空射制导武器,到护航舰艇使用的防空导弹、反舰导弹乃至各种炮弹和鱼雷,种类达数十种;从燃油方面看,战机需要航空煤油,战舰需要煤油、柴油和重油。901型补给舰可满足各种补给需求。
同时,该型舰既可纵向补给,也可横向补给,还可立体补给,能同时为多艘舰艇实施干货和液货补给,补给速度大增。其双机库设计和大的起降甲板,可搭载多架直升机,包括重型直升机,可执行反潜、运输和登陆投送等任务。
尤为关键的是,901型航速可达25节,能跟上作战舰艇的速度,可更好地为航母编队提供海上伴随式后勤保障服务。在它之前,我国补给舰的主力903型,其航速不到20节,远远跟不上航母编队30节左右的航速。满载排水量3.7万吨的“青海湖”舰(编注:系中国海军第二代综合补给舰,从乌克兰引进半完工的补给舰续建而成)就因航速慢,上层建筑庞大影响机动成为“过气 红”。
901型舰防护能力也非常强大。它的舰桥宽大,甲板面采用前后舰岛的布局,设有高大的防浪舷墙,抗风性能强。舰艏甲板设置了舷梯上下舱口、主锚机和帆缆设备,舰面舱室具备良好的防护能力。同时,舰上还设置了大型机加工车间,可维修大型器材,舰艇的自修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防止战舰在远海航行时“罢工”。在进行航行间补给时,航母编队是不能进行航空作业的,这样就可能造成防御中空。为提高保障舰船的生存能力,901型舰布设有近防炮、火控雷达和先进的电子系统,可为航母编队提供火力支援,减轻护航舰只的负担。
随着901型舰加入航母编队,中国航母作战群的强大阵容呼之欲出。中国海军第二艘901型补给舰“查干湖”号已于2019年2月人役。该舰不仅会成为维护中国海上权益的重要支柱,成为中国海军走向“大舰时代”的标志还将为以后打造“专船专用专项补给”等新功能的补给舰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今的中国海军正在逐渐地走向成熟,相信会以一个更好的姿态来面对世界。
小编至今还记得当年中国海军一度非常的落后,甚至还有租借渔船的事情发生,1950年初,春寒料峭。刚刚到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风尘仆仆地来到海防重镇威海。他是到刘公岛进行设防勘察的。随行参谋人员在码头口向渔民租了一条小船。航渡中,渔民得知他是新中国的海军司令员,睁大眼睛以不可思议的口气说:“你是海军司令,还要租我们的渔船!”这对海军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由此可见当时的海军到底有多么的困难,而如今历经浴火重生的中国海军已经是一直标准的、现代化海军,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只有几艘渔船的海军了,今天它将走向大洋深处,去创造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传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