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许三多”:当兵当到极致,国外专家都敬佩,他到底牛在哪

“我有!”坐在后排角落一个高大身影的芮银超突然站起来说道。

这是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发出声音,挑战和质疑国外飞机专家的权威。

2000年5月,陆航买了6架武装直升飞机,在试飞的时候,有4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出现故障。

单位领导立即叫国外专家来帮忙,可对方也束手无策,检查不到问题所在。

为了保证飞机安全,陆航又请了一批资深飞机专家来检查,经过专家们的全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在故障分析会上,所有的专家一致认为:没有办法修理。

有位专家说道:“不然就试飞一下,说不定就好了。”

陆航领导听完,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相信专家,便对在场的人说:“那就这样吧,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这时,芮银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外国专家们扭头一看,竟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他们不相信芮银超有什么“超能力”,于是都拔腿往外走。

走到门口,好奇心让他们停了下来,“我们倒是要看看一个中国士兵能有什么能耐?”

芮银超冷静分析道:“自动驾驶仪运行后,液压舵机内的一个电器就开始工作,如果这东西坏了,就会导致驾驶仪故障。”

芮银超说完,立马就有一个国外专家反对他的结论。

芮银超信心十足:可以试试看。

外国专家的权威受到芮银超的挑战和质疑,他的脸色开始产生变化。

大家看芮银超如此坚定自己的说法,就让他试试看。

芮银超把液压舵机更换后,飞机居然试飞正常,故障的现象奇迹般消除了。

这一“试”,为国家挽回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损失,现场的专家纷纷转变态度,无不竖起大拇指,嘴巴不停地夸赞道:“中国芮银超,你的技术已经是专家水平。”

芮银超此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机务人员,但在后来,他获得了我军士兵的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比将军还罕见的头衔。

芮银超在部队被称为“兵王”,是飞行员心中的“定海神针”,只要是他检查过的飞机,大家都“放一百个心”

1970年,芮银超出生在江苏省灌南县,父亲是一家饭店的老板,他希望儿子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

但从小听话的芮银超,在这件事情上反抗了父亲。

他不喜欢一眼到头的厨师生活,他有自己的梦想:参军成为一名军人。

然而,让芮银超没有想到的是,连 名参军都那么困难。

第一次 名时,因为在家务农,身上被水稻扎了许多水泡,因此在医院体验失败,没能成功入伍。

芮银超不甘心,失败了就再来一次。

第二年,他迈着有力的步伐推开征兵处的大门,结果让他傻了眼,以前来的时候人山人海,现在却一个人都没有。

芮银超心想:难不成记错日期了。

他找到工作人员询问才得知,原来是今年没有征兵。

芮银超只能再等365天,第三年征兵开始,他第一时间赶来,这次体验合格。

芮银超乐开了花,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军人。

可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小玩笑。

因为拥有厨师证,芮银超被分配到空勤灶,这让原本想摆脱厨房的他,又再次面临这些。

芮银超纳闷了:怎么来到航空部队,还是干厨房的。

但分配到也只能先干着,芮银超努力争取机会,一边跟连长申请与飞机相关的专业工作,一边在厨房忙完后,就去宿舍外面,借灯光学习飞机相关的知识。

此时,刚好有一位新兵不想干机务,于是两人互换,芮银超转为特设专业,成为一名机务兵。

机务兵,指的就是对飞机上的电路进行维护修理的士兵。

芮银超进入特设专业时,一位老兵跟他介绍停在机坪上的几架老旧直升机:“这些全都是国外进口的。”

芮银超听到这句话,心中感到十分惆怅,暗下决心:我一定要驾驭这些玩意。

“1年站、2年看、3年围着转、4年磕磕绊、5年玩得转。”这句顺口溜,是形容机务岗位工作的,它形象阐述了机务工作技术含量的困难性。

想做好机务工作,需要掌握电工学、高等数学、逻辑电路等业务知识,这些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芮银超来说,无疑是“天书”。

刚开始接触这些事,芮银超完全“懵”了,他说:“当时我在想,还不如去当炊事员呢?”

但抱怨归抱怨,芮银超并没有打退堂鼓,他用“最笨的方法”进行学习,先把教材读一遍,再抄一遍,实在想不通的就请教战友们。

一尺多厚的特设专业资料,被芮银超翻得破旧不堪,书中重点内容不仅用了几种颜色标注,还写上自己的学习见解。

在培训的几个月里,他没有休息过一天,也没有上过街,整天窝在部队里学习。

在掌握理论知识后,他就开始进行实践,直升机上密密麻麻的标识、各种仪表、上千个电门、数不清的螺丝钉,背的背、画的画、摸的摸。一年又一年,持续枯燥乏味又劳累的工作。

多年后,只要飞机哪里有毛病,他用眼睛一看、耳朵一听、伸手一摸,就几乎能做到百分百准确。

“十年磨一剑”,这才有开头的一幕,搞定了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芮银超让国家专家刮目相看的,不止这一次。

2002年10月,单位引进一种新型飞机,领导决定将飞机分解拆散运到试飞场,检验飞行效果。

因为飞机是国外的,所以由外国专家帮忙指挥,芮银超则协助专家组装飞机。

在组装过程中,外国专家故意刁难芮银超,一会让他安装尾撑,一会又叫他去装天线,之后又叫他去装指示灯。

结果令外国专家十分意外,这竟然没有难倒芮银超,他全部熟练安装完成。

外国专家好奇地问翻译:“这个人是谁,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什么活都会,而且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

翻译回道:“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

外国专家们非常惊讶,因为在国外,只要精通机械、特设、无线电其中一项,就已经算专家了,而全部精通得非常罕见。

他们打心底佩服,赞叹道:“中国芮银超,真牛!”

芮银超凭着精湛的技术,让国外专家一次次记住了一名中国士兵的名字:芮银超。

他还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让部队人员深刻牢记住他的名字。

2001年7月,重庆的气温高达40度,一架飞机在准备起飞时,保险门突然发生一声小小的异响。

虽然声音小,但没有逃过芮银超多年锻炼出来的灵敏耳朵。

经过检测,他判断是尾梁舱一处导线短路。

于是,他手里拿着工具,嘴巴含着手电筒,爬进直径不到1米的尾梁舱,而芮银超自己的身高就有1米8多。

他在里面呆了一段时间后,故障成功排除。

可战友们却发现,他半天都没有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因为长时间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高温又缺氧,导致他头晕胸闷,手脚发麻,根本没有剩余的力气再退出来。

最后,还是战友们用绳子强行把他拉出来的。

芮银超的敬业精神,让战友们都感到敬佩。

转眼芮银超入伍已经15年,当时他是四级士官,按部队规定第16年必须退伍。

芮银超感到心中惆怅:就这样走了,对得起部队多年的培育吗?

那些日子里,芮银超失眠了,他翻来覆去,觉得必须为部队做点什么才行。

他将多年工作心得,记录的故障笔记全部翻出来,然后一本一本看,逐条筛选,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附上自己的见解。

完成后,他将本子交给分管机务的副团长看。

2004年,副团长去北京参加会议,他将芮银超的本子交给陆航部专家查看。

一位老专家看后欣喜所狂,他高兴地说:“这是我军陆军航空第一部那么规范、完整的特设专业知识,它具有很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当时,陆航部准备编发相关教材,正愁着没有最佳人选,就看到了芮银超的笔记本。

芮银超接到通知,立即赶来北京,参与教材编写。

经过近200天的日夜打磨,500多页书稿编写完成,并且全票通过鉴定会,它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多项空白。

芮银超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参加编写陆航教材的士兵专家。

另外一边,外头的航空公司听到芮银超即将退伍,纷纷开出高薪抢人。

有的给出20万年薪,并且配房配车;

有的通过芮银超徒弟,给他开出35万年薪;

多家航空公司越争越激烈,最终抬到40万年薪。

部队领导知道芮银超退伍的事情,为了留住这个士兵专家,总部召开了2次专题研究:修改特设专业高级士官编制,特批准一个一级军长给他。

面对两个选择,芮银超会怎么做呢?

对于芮银超来说,留在外面的航空公司上班,不仅可以拿高薪,还可以与家人团聚。

当时芮银超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父亲与妹妹因为住院治疗欠下巨额债务,所以高薪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但芮银超毫无犹豫选择了后者,他说:“部队为我改变特设专业编制,我就要为部队奉献全部青春。”

全心全意投入在部队上,家庭就很难顾全。

因为连续多年呆在部队,妻子无法忍受长期像“牛郎织女一样的日子”,带着7岁的女儿跟他离了婚;父亲患癌去世时,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妹妹遭遇车祸,从住院到离世,他都没能过来看上一面。

早在几年前,爷爷奶奶去世后,叔叔伯伯们就劝他父亲,让芮银超回来尽尽孝,可父亲却说:“我儿子在给国家修飞机呢,家事再大,也没有国家的事情大。”

芮银超的这种信念,跟他父亲一模一样。家人们的相继去世,妻离女散,接憧而来的打击,都没有动摇芮银超为国家献身的信念。

牺牲“小家”,顾全“大家”,芮银超为航空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

繁华强大的国家,总有人在背后替我们默默付出

芮银超选择继续留在部队后,大家伙都非常开心,为什么?

因为有芮银超在,就代表了安全。

一位有多年飞行经验的飞行员说:“看到‘芮银超’三个字,心里就像是吃下定心丸一样。”

芮银超在部队的“定海神针”称号,完全是凭能力干出来的。

有一次,一架直升飞机航线系统换了部件,按规定是要检验的,可当时任务紧急,检查又非常费时间。

领导为了省事赶时间,就让负责维护的芮银超签字确认。

“不行,它不符合安全要求!”芮银超果断拒绝。对方听后,说有什么事情要我负责。

芮银超坚决不退步,回应道:“不行就是不行,签不了!”

那位领导看到他这样,还说他死脑筋!

正因为像这样一次次的较真,“芮银超”的名字才成为了部队的“安全牌子”。

不仅在飞机安全起飞的原则上较真,多年以来,他也一直保留每天为战机“体验”的习惯,并且坚决不让飞机问题过夜的严谨作风。

有一天,飞行训练结束,机组人员反映一架飞机有点小毛病,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有战友表示第二天再去查找原因。

芮银超听后,一口否决:“我们必须随时随地保证飞机状态良好,飞机是我们重要的武器装备,如果这些坏了,我们怎么去打仗?”

说完,芮银超带着战友一起挑灯夜战,检查修理飞机,等到完成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

第二天早上8点,让全国人民担心的“4·20”芦山特大地震发生了。

还好芮银超坚持问题不过夜,飞机才能马上出动,为支援受灾难的老百姓及时提供帮助。

在入伍不久时,一位机务老班长曾对芮银超说:“机务专业,一手是祖国巨额财产,一手是战友宝贵的生命,一刻都马虎不得啊!”

芮银超从事机务工作20年多,一直秉承着老班长的这句话。

他的行事作风与高超技术,还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

以前,培育一名合格的陆航旅机务人员需要5年,在芮银超的悉心带领下,机务人员的成长时间缩短了近一半,也就是2年多就能独自操作。

这些年,芮银超带出了400多名徒弟,有近100人立功受奖,33人成为特设专业技术骨干,5人走上领导岗位。

芮银超总是低调地说:“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士兵。”可“芮老师”的称呼,全旅人人皆知。“老师”两字,代表了大家对他的敬意。

2019年12月,芮银超退休了,30年的军旅生涯,他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例如,全国道德模范、二等功、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等。

有句老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确实没错,但行业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分,有的光鲜亮丽,人人争着抢着,有的苦累不堪,人人避而躲之。

特务人员不仅苦累,福利待遇也跟飞行员完全不能相比,在晋级、考学、提干上都有很多限制。

所以很多战士在选择专业时,都不太愿意选特设专业,而芮银超一干就是30年。

不仅如此,芮银超明明可以选择拿高薪、陪伴家人,可他都不要,硬是要把一腔热血留在部队为国家服务。

这样的“兵王”,让人由衷感到敬佩!

参考资料:

人民日 :《芮银超:一个中国士兵的价值追求》

新华 :《陆航追梦人——记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陆航某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

解放军生活:《一个“兵专家”的梦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