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化简史:没有156,就没有大西安

1949年5月20日,西安和平解放,标志着古城重获新生,迎来了一个建设高潮。

从1952年底到1954年,中国政府与苏联分三次,共签订156个项目,涉及到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钢铁、有色、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和国防工业。

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西安分到了17个项目。

正是这17个项目,奠定了西安的现代工业基础和现代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框架,使得西安的国民经济、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01

西安作为历史古都的时间悠久,作为现代城市的历史却不到百年。

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西安”得名的由来。整个明清两代,西安府辖15县1散州1散厅。这时还没有“西安市”的概念,在《续编陕西通志稿》中把西安市区称为“省城”,并无实际行政建制和辖区。民间就约定俗成叫“西安省”。

1913年,按照北洋政府的指令“废府设道”,陕西撤销了西安府,全省行政区划改设为东南西北中5道,为省派出机构,西安属中道。

1914年5月,陕西合并中、东、西3道为“关中道”,北道为“榆林道”,南道为“汉中道”,这3道为一级行政建制。关中道辖区东至潼关,西至陇县,北至今铜川,南至柞水,共43县,道尹公署驻西安城西大街东段北侧(今社会路)。1924年元月,北洋政府又通令撤销道级建制,从此各县归省直辖。这段时期,连“西安”的名称都没有了。

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初名“西安市政厅”,后改为“西安市政委员会”。1928年1月16日,陕西省政府颁布《西安市暂行条例》,明文规定:“本市为陕西特别行政区划,定名为西安市。”从此,西安开始获得“市”一级的行政地位。此前,西安城里城外分属长安县和咸宁县治理。

1928年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成立,直属陕西省政府。辖区以原属长安县之西安城内及四关为范围,面积15.5平方公里。

1930年5月,民国政府颁布新的《市组织法》,提高了设市标准,由于西安当时的辖区过小,人口不足20万,达不到设市的标准,同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通令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归属长安县。

1932年3月5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议: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随后确定:“西京市之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同年4月7日,西京筹备委员会开始办公。西京市的建设由联合成立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负责实施。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能成立,使得西京市建制未成现实。

1940年9月,重庆定为陪都,国民政府遂把原西京市改称西安市,为整顿西安的市政建设,1942年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撤销了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西安市政处,驻西大街东段路北(今省文化厅招待所),直属陕西省政府,以西安城关、火车站、飞机场为管辖范围,面积20.5平方公里。

1943年3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陕西省政府“将西安市政处改组为西安市政府”的请示。1944年8月20日,陕西省政府训令撤销西安市政处,成立西安市政府,同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成立,为省辖市,仍驻西大街市政处旧址。辖区除原城内和城关外,将西安市郊长安县的4个乡划入,南北宽13公里,东西长18公里,总面积230平方公里。

1949年5月20日西安获得解放,5月24日,西安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设在这里,使西安成为向西北、向西南解放全中国的大后方和出发地。

1950年1月19日,西安市由陕甘宁边区辖市变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辖市。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西安改中央直辖,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西安改为省辖,为陕西省省会。这时的西安市辖区仅为城墙以内加4关和4乡,城区以序号命名。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陕西省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援建项目中获得了24项,其中定点在西安的就有17项,成为全国接受援建项目最多的城市。

正是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1954年9月,长安部分乡镇划入西安,西安的城区、郊区始以地胜命名。1958年11月,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入,1961年8月蓝田、临潼、鄠县又被划出。

1966年6月,为了建设西飞公司,专门在临潼境内划出阎良区,作为“飞地”归属西安。同时,县级市咸阳亦划入西安,到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咸阳被划出。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蓝田、临潼、高陵、周至、户(鄠)县划入西安行政区划至今。行政辖区由1949年的230平方公里增加到9983平方公里(新口径为10108平方公里)。

可以说,没有“156项目”,就没有今日西安市的大行政区划。

02

行政区划的扩大为城市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充分的布局功能。

为了把“156项目”落实在科学规划上,1953年10月3日,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带苏联专家来西安考察,对西安城市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这次规划确定了5个功能分区,形成西郊电工城、东郊军工城、纺织城和阎良的航空城,同时,在南部形成大学密集的文教城。

正是由于“156项目”的选址,才确定了西安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框架和功能布局,作为城市功能重心和地理坐标,一直影响到现在。

这个规划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是将城市西北部确立为不发展区域,今天,占地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的周丰镐城、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得以完整保护,得益于此。

为了配合“156项目”实施,从1953年到1957年,西安大力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东郊和西郊市政工程骨架,建成工业区配套住宅小区,同时初步形成南起吴家坟、北至草滩路的城市中轴线,以解放路、和平路、雁塔路相连的东部副轴线,以甜水井至西北三路的西部副轴线(即今日含光路的前身);形成以东西五路、东西大街和环城南路至咸宁路的三条东西大干道,将纺织城、军工城、电工城、三桥工业区以及南部文教城联结在一起。

在此期间,建成了为工业区服务的纺织城商场、土门商场、韩森寨商场、胡家庙商场,以及若干颇具规模的工人俱乐部。

不止如此,“156项目”给西安带来了人口大迁移。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西安人口(按现域口径)增长139万余人,其中迁移增长34.9万人,占增长总数的25.05%。其中,1956年增长最快,有50.9%来自迁移增长。在迁移人口中,绝大多数是“156项目”及其后续、关联项目建设和投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人员和随迁家属。这大大改变了西安的人口结构和素质结构。

城市人口的有机增长,带来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提高了城市服务功能。

1984年国务院批复了西安第二个城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在这次总体规划中,确立了西安作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国防工业基地、科研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西安由此获得迅速发展,城市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03

1949年前的西安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根本不能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提并论。

“一五”和“二五”期间(1953年~1962年),在“156项目”的基础上,包括西安热电站、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在内的多个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这些国家重点大型工业项目连同“二五”“三五”计划期间相继建成投产的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奠定了西安现代化工业的基础,也标志着西安的工业装备和技术实力在当时全国乃至亚洲已处于先进水平。

数十个“中国第一”在西安出现:中国第一台运载火箭发动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星载控制、通讯设备,第一架民用飞机、第一块集成电路、第一批电力半导体器件、第一台计算机,第一个长波授时台等等都诞生在西安。

随着17个“156项目”及其后续项目的建成,一大批省部属、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如陕西重型机械厂、冶金机械厂等,也应运而生。

从1964年到1979年,西安又在国家“三线建设”中获得大批重要工业项目。陕西省在“三线建设”中新建、迁建国防工业项目109个,按行业分类,航空工业33个,主要在西安、汉中;航天工业24个,集中选点在西安蓝田、宝鸡凤县;兵器工业11个,分布在西安周边;电子工业28个,分布在商洛、宝鸡、铜川山区;核工业12个,主要在西安、汉中;船舶工业1个,在宝鸡凤县。

“三线建设”实质上是“156项目”建设模式的继续,使西安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使西安城市面貌一扫千年颓势,呈现出新生的青春活力。

一是使西安的航空工业形成体系。随着西安飞机制造厂的建成,西安拥有了居全国之首的飞机研发制造能力、航空产业配套能力和航空产品国际转包生产能力。

二是使西安成为中国重要的航天工业基地。随着063、067基地及下属15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在西安建成,西安形成了航天科研、设计、试验、生产的完整体系。

三是填补西安轻工业的空白。国家从上海等地迁建陕西缝纫机厂、西安红旗手表厂,新扩建了西安第一钟表厂、钟表元件厂、造纸机械厂、风雷仪表厂、造纸 厂和宝石轴承厂等大中型企业,西安也由此成为全国五大钟表重点产区之一。

四是促进西安铁路 和公路 的建设,尤其是铁路电气化工程和复线工程建设、西安至万县公路开通,对西安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为西安提供能源保证。渭北煤炭资源的开发,秦岭电厂、渭河电厂的建设,加上国内第一条33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建成,把以水电为主的甘肃电 和以火电为主的陕西电 联结在一起,形成陕甘青大电 ,互调余缺,保证西安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

所有这些,都是今日西安人不能忘却的纪念。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安工业中的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仪表、光学、纺织、电力设备等应用技术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套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基地之一。

04

如今再回头看,“156项目”给西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以及工业体系上的。

西安的科技教育也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一日千里的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高等院校从沿海迁建、组建、合并、分设和扩建到西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9 所学科比较齐全、专业比较配套的高等院校相继落成,数百个科研院所相继建立,使西安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一日千里的发展并长期处于国内先进城市行列。

以西安阎良为例,这里除了驻有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还有中航工业飞行试验研究院、中航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飞机结构强度研究中心、西安航空学院等国家航空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集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强度检测、试飞鉴定、航空教学五位一体的“航空城”。

这里更拥有全国唯一的航空科技专业孵化器,以及西飞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等全国最先进的飞机试验、实验中心,是中国航空产业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区内还有100多个航空制造研究分支机构。2010年,全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共4.1 万人,占城区人口的五分之二,其中,科技人员2.5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运20、轰6、轰6K、运7、飞豹、新舟60、新舟600、预警机以及数种即将装备军队的新机型等30多种军民用型号飞机在这里研制生产。

05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都有西安国防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重大贡献。

2005年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万吨铝挤压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设备不但填补了中国重型挤压装备的空白,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束了中国大型挤压机和大型铝型材进口的历史,是继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成功研制1.25万吨卧式水压机后,国产特大技术装备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海军瓦良格号航母改装(后改名辽宁号)工程中,陕西参与了30%的零部件制造,其中辽宁号航母的柴油发动机由陕柴重工集团制造,航母的燃气轮发动机为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研制,航母夹板由中航飞机集团制造。

2007年陕重汽成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第一个产销超百亿的龙头企业。2009年共和国国庆六十年第三次大阅兵,陕重汽生产的军车第三次出现在受阅方阵的行列中,除军用越野战车外,被阅兵指挥部唯一指定的陕汽阅兵总保障车和8辆彩车也英姿勃发,威武前进,成为军车行业中唯一参加35、50、60周年国庆三次受阅的“军演明星”。

2009年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等单位研制的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技术装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生产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的国家之一,获国家技术进步奖励一等奖;2010年2月3日,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ZZDFPZ—250000/500-800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在西电公司通过全部试验,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和技术协议要求,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7年3月,我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西安承担大型运输机的总装任务和50%以上大型客机设计制造工作量。2011年1月,8万吨航空模锻液压机项目在西安航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1.95亿元,建造4万吨模锻液压机,作为8万吨模锻液压机的生产型样机,2009年年底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8.05亿元,用2到3年完成8万吨航空模锻液压机本体和配套设备的建设。该项目是发展大型飞机必备的关键设备,也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设备。

项目建成后,将一举填补我国4万吨以上大型模锻液压机的空白,改变我国大型模锻件制造瓶颈,促进大型模锻件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该设备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核工业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为加强我国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工业基础。诸如此类成就,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详细列举。

抚今追昔,当初没有“156项目”的建设,就没有西安的今日辉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