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陆军的
韩国陆军的T-80U主战坦克
韩国当然不会拿T-80U作主力装备,而是用于对抗演练,以从中比较分析东西方坦克技术的差异。而与韩国军事关系密切的美国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不过演练的结果到底对韩美两军的作战和两国的坦克研制会带来什么启发,恐怕是不会公之于众的。这就好比美国购买俄罗斯Kh-31超音速反舰导弹用于海军舰艇防御系统的拦截试验一样,试验结果事关战场胜负,外界也不得而知。
不过,T-80U与K1A1本身早已为外界所熟悉,我们不妨对它们来一番评头论足。
身世浅谈
在T-80基础上改型的T-80U是俄军现役的主力坦克。T-80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T-64坦克的改良版,70年代研制成功。当时苏联发现,柴油发动机的功率一时很难有大幅度提高,于是借鉴美国主战坦克采用燃气轮机的路子,在1976年研制出740千瓦的SD-1000燃气轮机,装备到T-80的初步生产型上,此后又继续加以改进,到T-80U已发展到920千瓦的GTD-1250。T-80U的研制始于1986年,由于改进之处甚多,直到1993年才在阿联酋国际防务展上首次亮相。
K1A1的前身K1在韩国又称88式主战坦克,其实它的定型是在1987年9月,之所以叫88式,完全是为了起到一种政治宣传效应,因为1988年正好在汉城举行奥运会。K1的研制始于1979年,当时韩国从数家美国厂商中选择了曾成功研制过著名的M1坦克的克莱斯勒防务分部合作。这种身世使K1与M1一脉相承,只是尺寸略小。由于经营不善,1982年克莱斯勒公司将防务分部卖给通用动力公司。
K1的首批生产型210辆从1984年开始出厂,至1987年交付完毕,第二批产量325辆,此后逐渐增加到1997年已生产了1 000辆。K1采用了105毫米主炮,因为韩国当时认为这个口径足以应付朝鲜的T-55和T-62坦克,而且当时韩国库存有大量的105毫米炮弹。
K1A1于1996年首次展出,两辆原型车于1997年完成战术性能测试,从1999年起陆续生产了数百辆,主要的改进之处是换装了一门与M1A2同型的M256型120毫米主炮和火控系统。
火力比较
比武者要想击败对手,首先得要有力道,而且出手要快、稳。对于坦克而言,也就是火炮威力要大,射速要快,火控系统要优良。而衡量火炮威力的因素又包括口径、射程及其所使用的弹药等。
在火炮方面,T-80U与K1A1均采用大口径滑膛坦克炮,但T-80U的2A46M-1型炮口径为125毫米。2A46M-1是目前全世界现役主战坦克中口径最大的火炮。该炮整体性能先进,有效射程3000米左右;通过驻退器对称布置、缩短炮尾部分和增加后坐部分的导向轨道等多种技术措施,使射击精度大大提高;采用前抽式火炮身管,缩短了更换炮管的时间;此外还配置了热护套和抽烟装置。经过一系列技术改进,2A46M-1的火炮身管寿命高达700~750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发射穿甲弹时初速达1700米/秒,其新型破甲弹装有三级串联装药,对付反应装甲的能力较强。
T-80U装备的2A46M-1型125毫米坦克炮
K1A1主战坦克的M256型炮口径为120毫米,实际上就是德国著名火炮厂商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该炮在性能、材料、结构和工艺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合理,膛压高,药室容积小,身管外装热护套和抽烟装置;炮管为镍铬钼真空冶炼重熔钢、冷拉整体无缝钢管,并采用液压自紧,炮管内表面采用镀铬工艺,炮管寿命为650发穿甲弹。在海湾战争的战中,M256滑膛炮的实力得到充分展示,有效射程达到了3500米,在2000米直射距离上发射M829E2贫铀穿甲弹,穿甲厚度超过700毫米垂直均质钢装甲,现在的改进型钨合金弹芯穿甲弹也具有同等的穿甲威力。当然,以上性能指标均系美军装备的M1A2而言,韩国的K1A1没有使用贫铀穿甲弹,其威力肯定要大打折扣。但在射程和穿甲能力方面,M256火炮仍比2A46M-1略占上风。另外,为适应韩国多山、多密林和稻田沼泽地的战场环境,K1坦克特意增加了10°下俯角,从而减小了由山上往山谷俯射时的死角。
K1和κ1A1主战坦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主炮。K1A1的120毫米炮的抽烟装置要比κ1的105毫米炮的粗许多(红圈处)。
在火控系统方面,K1与美国的M1A1一样,甚至更好。比如炮塔上的炮手瞄准潜望镜就增加了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车长用的潜望镜如发现更具威胁的目标时,可适时超越射击。改进型K1A1的主炮驱动装置、稳定系统和火控计算机性能进一步提高,车长用潜望镜还增加了红外夜视装置,已经与M1A2不相上下。
图示:K1主战坦克炮塔内部。K1的火控系统与美国的M1A1一样,甚至更好。其炮塔上的炮手瞄准潜望镜安装有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仅.车长用的潜望镜如发现更具威胁的目标时,可适时超越射击。
T-80U采用的1A45型火控系统带有热像仪,夜间最大工作距离近3000米,但其激光测距仪仍是第二代的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与第三代的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相比,它仍有对人眼损伤大、全天候作战能力低、兼容性差等缺点。不过T-80U配备的热像仪比K1A1毫不逊色,在识别距离上还有一定优势。
图示:T-80U的炮塔。从图中可以看出左边的车长观瞄镜和右边的炮长观瞄装置,主炮右侧安装有一具主动红外线探照灯,炮塔周围加装了附加装甲。
在弹药方面,T-80U与K1A1都配备有穿甲弹和破甲弹。T-80U使用的3BM3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贫铀弹心,射程可达3200米,在2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能力为540毫米均质钢装甲,1000米距离上为660毫米。破甲弹射程2000米,可对付爆炸式反应装甲模块。另外,俄罗斯坦克配备的激光制导炮射导弹一直独具优势。T-80U使用的9M119M“映射”导弹有一个4.25千克的成型装药破甲弹头,最新改型则使用串列成型装药破甲弹头。该弹曾在2000年6月的法国陆军展上露过面,飞行速度达800米/秒,最大射程达到了5000米。这个射程使T-80U占有了先敌开火的有利地位。导弹飞行6秒,能击穿700毫米的均质钢板。为使用这种导弹,T-80U的火控系统还进行了全面改进。K1A1的正面装甲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相当于1000毫米以上均质钢板,9M119M也许不能对其构成毁灭性的打击,但仍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侧面攻击,则K1A1必毁无疑。
K1A1采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600毫米均质钢装甲,虽比M1A2的近700毫米有一定的差距,但仍强于T-80U的540毫米。
在射速方面,T-80U要领先一筹。由于配备有自动装弹机,T-80U的乘员由四人减少到三人。炮塔的外部尺寸大大减少,使火炮射速达到8发/分;K1A1目前还需要人工装填炮弹,120毫米坦克炮弹的单发重量已近30千克,可以说是人工装弹的极限,很不利于持续作战。坦克行驶时,在颠簸的战斗室内装填不仅危险,也不利于行进间射击,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火炮威力的发挥。M1系列坦克之所以没有采用自动装弹机,一方面是出于可靠性考虑,另一方面美国人也相信自己的体力,他们计算人工装填射速可以达到4发/分,但亚洲人的平均体格很可能就达不到这一指标。日本的90式坦克也采用与M1相同的火炮,但考虑到本国士兵体格的原因,配备了自动装弹机,从而提高了射速。
机动性比较
T-80U的GTD-1250燃气轮机单位功率约20千瓦/吨,但T-80U的战斗全重只有46吨,比西方的主战坦克轻了不少,因此其公路最大速度高达7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也达到了48干米/小时。但T-80U的缺陷也很明显,传动机构却仍是手动操作,加上车体内空间狭小,只有1090升燃料,只能连续行军335干米,加上车体后面680升的附加油箱,最大行程才得以增加到440干米。
K1A1并没有采用M1A2的燃气轮机,而是配备了德国MTU公司的MB871Ka501 V型8缸水冷柴油机,功率880千瓦,由于战斗全重达53.2吨,单位功率只有166千瓦/吨,最大速度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约430千米。
正在韩国现代公司厂房中安装发动机的K1主战坦克
两相比较,T-80U的机动性全面占优。出色的机动性现在已经是俄制坦克最拿手的卖点。T-80U在各种武器展上时常表演“飞行”项目,高速越野行驶时,冲过1米高的土丘后往往能腾空而起,还能通过长10米、深1.5米、斜角超过25°、底部为淤泥的水池。
生存力比较
攻防兼备是坦克的一大特长,但如今的″甲″、″弹″之争的天平已倾向于“弹”,如何提高坦克生存力就成为各国坦克专家研究的重点。除了装甲防护外,主动防护系统等新型防护手段也应运而生。
T-80U采用了新型的平板状被动式增强装甲,对动能弹的防护能力得到提高。车体侧裙板的前半部分在橡胶裙板的基础上还加装了被动式附加装甲,车顶上覆盖了爆炸式反应装甲,坦克外表有特殊的防红外伪装涂层,此外为了防地雷而升高了驾驶员座椅。
K1A1采用了美制复合装甲,但其重量比M1A2轻了10余吨,防护能力要打些折扣。估计正面防穿甲弹能力相当于55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防破甲弹能力可能相当于11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这样,当T―80U与K1A1正面交锋时、双方都很难击穿对方的前装甲。
被弹面积也是衡量坦克生存能力的一个指标。T-80U的正面投影为792平方米,比K1A1的8.07平方米小。T-80U的16.28平方米的侧面投影更是比K1A1的16.81平方米小得多。因此,无论是正面冲锋或是迂回侧面攻击,T-80U被击中的概率都要小得多。
弹药隔舱化是M1A2引以为豪的防护措施之一。一发炮弹的火药能量为36兆焦,坦克内一个弹药基数按40发计,就有约1.44吉焦的能量,相当于一枚大型炸弹。这些能量在5秒钟内释放出来,平均功率可达288兆瓦。为解决这个问题,M1A2坦克将弹药置于一个较大的尾舱内,弹药舱与乘员舱之间有装甲板隔开,同时在炮塔顶部设有泄压板,使车内弹药被引爆时爆炸能量能向外排放。可惜K1A1并没有采用这一措施,它的炮弹储存在车体右前方。
T-80U也没有采用防弹隔舱技术,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设计人员认为,除非坦克炮塔被击穿或受到致命性打击炮塔内的弹药才会爆炸,而这时采不采用弹药隔舱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相反,俄罗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防护技术,T-80U就装备有″窗帘”—I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在炮塔正面两侧装有六联装烟幕弹发射器,产生的烟幕可使激光测距仪、热像仪及激光制导武器失效,可连续工作6小时;主炮两侧装有两具光电/红外干扰装置,功率1千瓦,可以干扰波长0.6~2.5微米的红外辐射源,能破坏反坦克导弹的红外跟踪,覆盖范围为前方左右各20°;炮塔周围设有四具激光 警接收器,坦克受到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或激光制导导弹攻击时,能向车内乘员发出警告并自动发射烟幕弹,此举可使导弹命中率降低63%~80%。
“窗帘”-I主动防护系统只是用于使来袭弹药偏离目标,并不能将其毁伤,因而属于“软杀伤”系统。除此之外,T-80U还装有“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属“硬杀伤”系统,可将来袭弹药摧毁,或显著减弱其杀伤威力。它包括安装在炮塔顶部的6套毫米波雷达传感器、22~26个破片匣和火控计算机。毫米波雷达可探测到距坦克50米以内的来袭导弹,并能跟踪至距坦克20米处。火控计算机接到目标的弹道数据后,如果判定来袭导弹能命中坦克,就控制发射适当方向的破片匣,拦截来袭导弹。试验证明,″竞技场″能使坦克的生存力增强两倍。
因此,就生存能力而言,T-80U明显要优于K1A1。
数字化能力比较
数字化战场给坦克带来了新的冲击。以M1A2为先导,法国“勒克莱尔”,德国″豹″2A5/6相继装备了“车际情 交换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可以迅速确定敌我双方的准确位置,显示在车长综合显示器上,并将情 通过数据传送到己方直升机、其他坦克和指挥部。车长装备独立的带热像仪的周视瞄准具后,当炮手用GPS进行定位瞄准目标时,车长可以瞄准其他目标,使坦克具备了对付多目标的能力。
在数字化领域,T-80U明显有些落伍,甚至连GPS都没有装备,通信、指挥方法也是传统的,表现在外形特征上便是两根长约4米伸缩式通信天线,在车内配有R163-50U和T163 UP超高频无线电台两具、高频无线电台一具,车长仍然通过口头指挥。此外,T-80U只装备了炮手用的热像仪,观测距离2600米,而K1A1的炮手观测距离超过3000米。这也表现出俄罗斯在电子设备方面的差距。
韩国的K1A1直接利用美国的技术在国内生产,因此在电子设备方面有很大的继承性。K1A1的电子设备与M1A1相当,比M1A2还是相差一个档次,当然更不及美国近年最新型的数字化坦克M1A2SEP。因此K1A1的数字化能力也不是太强,但韩国肯定会向M1A2SEP的目标迈进。
这样,在观测距离、多目标快速搜索及定位能力等方面、T-80U略逊于K1A1。
俄制坦克数字化能力落后与美俄坦克的设计思想的不同也有关。美国注重协同作战,因此要求M1A2具有极强的车际通信能力,未来K1A1也有这方面的发展倾向。而俄罗斯一向偏重独立作战能力,这就要求T-80U具有对付来自地面及空中不同威胁目标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T-80U与K1A1各有所长。不过,在真正的交锋中,除了坦克自身性能外、乘员素质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究竟鹿死谁手,还有待于实战检验。
韩国同时装备两种不同设计风格的主战坦克,其真正目的并未公诸于世,但为美国提供假想故演练却是不争的事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