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摄影家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锦州市委、锦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 社、辽宁省摄影家 、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锦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北镇市委、北镇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辽宁(北镇)国际工业摄影大展即将于2019年9月10日在辽宁省北镇市文化产业中心拉开帷幕。
《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为国家工业遗产影像档案资料的一部分,从明清到二十世纪初,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科技高度活跃的新时代,此次展览共展出珍贵影像资料100余幅,描述了工业遗产影像收集整理的当前基本情况。
讲述劳动者的奋斗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
聚焦新时代的工业发展 探讨当代工业影像的表达
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
策展人 | 梅生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三达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中心
策展人简介
周梅生
中国摄影家 第七届第八届理事
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
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主要作品有《古都寻梦—中国皇家文化系列》,《沧海遗珠—世界遗产系列》,《历史与现实—非洲人文地理系列》等;主要著作《山川行旅》,《中国的世界遗产》《江山社稷》等14部。摄影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份及世界七大洲五十余个国家,在国内外高等院校、学术团体举办二百余场摄影学术讲座,以中国摄影家身份参与了国际国内二十余项重大摄影比赛与摄影展览的作品评选工作。近年来尤为注重“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与整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摄影的方式对于世界遗产进行了大量的拍摄与研究。鉴于在“世界遗产影像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2007年荣获世界遗产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遗产弘扬奖”,2016年荣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 共同颁发的摄影领域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2017年在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上由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授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影像大使”荣誉称号。精于思考,勤于创作,兼及摄影评论与摄影学术文章的写作,立论严谨,对中国摄影在文化深度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拓展,是中国摄影界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
《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文明,回首千章。殷商铸铜,秦汉冶铁,盛唐大宋,丝绸陶瓷,一路走来,灿烂辉煌。明清以降,国力漸弱,工业发展止步不前。至清末洋务运动,朝野开明人士共襄引进造船,兵工,蒸汽机等欧洲工业文明成果,中国工业始与国际接轨。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兴起,以钢铁,纺织,机器制造为主导,促进实业救国方略。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奠定现代工业基础,至六十年代,已经形成汽车,造船,钢铁,电子,核工业等规模产业。时序渐进,许多当年的胜绩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为留住历史的印迹,展现中华文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工业项目进行梳理认证,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概念指导,策划【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的摄影展览和图书出版,为今后申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做好基础资料的准备。
部分展出作品
作品简介: 延长石油厂最早的厂区,位于县城西门外,南北皆为数百丈的高山,厂区面积约十亩许。这里是蕴育百年石油企业的温床,是延长石油采炼起步的最初基地,对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品简介: 清末列强入侵,觊觎延长的石油资源,一大批石油先辈开始了艰难的护矿斗争。历经风雨,延长石油厂终于在1905年成立,延长石油厂的大门建设于1907年,自此,开启了延长石油的百年征程。
作品简介: 1958年由14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和4位小伙子组成的延长油矿共青团女子钻井队,用自制的延安牌钻机4次刷新钻井纪录,总结出“四勤、三快、眼看四面、耳听三方”的先进操作经验。
作品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为了解决延长油矿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短缺的问题,技术人员和职工结合生产实践需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行研发制造了压缩泵,解决了生产的急需。
作品简介:1985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对七里村炼油厂进行异地改造,建成延安炼油厂。如今,这个当年仅有年20万吨加工能力的炼油厂,已发展成为延长石油两个千万吨级炼化基地,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璀璨的明珠。
作品简介: 延长油田吴起五谷城马崾岘的秋色五彩斑斓,黄土高原上的钻塔星星点点,钻塔与秋色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美丽的陕北秋天景象。
作品简介: 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从1959年9月26日喷油,到1988年关井停产,累计产油量虽不多,但她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一个原点,是战略东移伟大决策的产物,也是战略东移的最好例证,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品简介: 二号丛式井采油平台是社会各界领导多次视察的井组,同时也是大庆油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品简介: 大庆油田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大庆人注重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环境保护,使生产与生活和谐共融。这幅作品展现的正是作业小队在寂静的冬日里进行作业施工,背后映衬着万家灯火,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和谐画面。
作品简介: 萨55井是铁人王进喜1960年4月率1205钻井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9昼夜奋战打的第一口油井。因此而诞生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作品简介: 1961年1205钻井队打的质量不合格井。会战指挥部召开的质量检查大会上提出“质量不合格就要推倒重来”,并要求王进喜把这一口不合格的井填掉。对这口井的处理反映了铁人的严肃作风和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工作态度。
作品简介: 松基6井,井深4718.77米,是大庆最早的深层探井,在当时也是国内最深的探井。松基六井的钻探,展现了大庆人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英雄气概,丰富了对松辽盆地深部地层的认识,为深层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作品简介: 作品展示的是位于矿山公园内的原唐山矿机械修配车间,现已开辟为文化产业园区。
作品简介: 唐山矿绞车房内景,绞车设备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产品,至今仍在使用。
作品简介: 唐山矿29号洋房(现金达纪念馆)地下室的取暖用锅炉。该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2007年唐山矿整修,将地下室填埋。2018年,因建金达纪念馆对29号洋房进行修缮,又将地下室和锅炉一并发掘和修缮保护。
作品简介: 作品中近景为原唐山矿机械修配车间,远景为建于1878年的唐山矿一号井(左)和建于1879的唐山矿二号井(右)。
作品简介: 作品为安源煤矿一线工人井下工作照。
作品简介: 大楼建于1906年,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安源煤矿第二座办公大楼。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俱乐部窿外主任刘少奇作为俱乐部全权代表,只身赴矿局大楼谈判,故俗称谈判大楼。
作品简介: 作品拍摄于安源煤矿井下人行附巷。
作品简介: 作品拍摄于南院。东西南北四院位于总平巷与八方井之间的山坡上,为四幢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是萍乡煤矿开矿时为安排来矿的德国洋员、洋匠住宿而建。南院面积861平方米,建于1899年。
作品简介: 欧式建筑,分前后两幢,前幢为外附拱形回廊式三层建筑,后幢为拱形窗户二层建筑,于1898年安源煤矿建矿初期所建,1921年,为纪念安源煤矿创始人盛宣怀而将这座大楼改为纪念堂(盛公祠)。
作品简介: 安源煤矿生产运输井口,建于1898年。1921年秋,毛泽东来安源考察,就曾进入总平巷与工人一起谈心。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里是罢工斗争的重要场所。
作品简介: 裕公煤矿始建于1926年1月,1947年阳泉市解放后,成为三矿的主力矿井。
作品简介: 作品展示的是阳泉三矿上世纪40年代的一条重要运输线。
作品简介: 作品展示的是阳泉三矿郑州煤机厂生产的第一批YY320掩护式液压支架。
作品简介: 作品展示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阳泉三矿井下大巷正在进行大巷开拓作业的液压钻车。
作品简介:照片(翻拍)是王石凹煤矿原采煤五区受到表彰后区队干部职工交流的场景。1981年,采煤五区率先使用高档普采设备,1982年至1986年,采煤五区四次夺得全国高档普采第一名。
作品简介:作品中的圆形设备是王石凹煤矿井架上的天轮,天轮是立井提升系统的重要部件。1957年,矿井主副井绞车提升系统建设期间,考虑到生产的连续性,从苏联进口了一部天轮作为备用件,直到2016年矿井关闭,它依然处于备用状态。
作品简介:可可托海3号矿脉因其稀有金属储量之丰富、品位之高、结晶体巨大而闻名世界,被地质学界誉为“地质教课书”、“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这里的珍稀产品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金属材料,因而又被“争气矿”、“功勋矿”。
▼
合作热线
▼
联系电话:010-65251661
联系邮箱:wuping@chinaphotopress.com
▼
版权声明
▼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