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灾难伤害更多人。
空难之后
After
37年前,日本123号航班巡航到伊豆半岛上空时,机尾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客舱里马上被白烟充满,氧气面罩纷纷落到乘客面前。
“不好,好像什么爆炸了。”机长高滨雅己时年49岁,总飞行时间长达12423小时,老道的经验告诉他这次遇上大麻烦了,高滨第一时间向空管部宣布航班发生紧急状况。
然而,任他也没想到,这次麻烦比预料的要大得多。
爆炸导致尾翼脱落大半,四条液压系统全部失控,前方还有大片的积雨云等着他。
机组人员跟恶劣环境拼命搏斗32分钟,最终,123号航班在山林间坠毁。
这是史上第二大空难,机上524名成员,仅幸存4人。
最近,东航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调查没有结束前,人们仍在祈祷着,哪怕还有一丝丝希望。
此时,再看37年前的那场空难。经过时间沉淀后,也许能看出当灾难毫无预兆的发生,人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吉崎博子是幸存的四人之一。
那年夏天,正值盂兰盆节,日本有此时回老家祭祖,和家人相聚的习俗。
吉崎博子正是要带着三个孩子回东京老家,丈夫吉崎优三也要去东京出差,于是一家五口相约坐上了123航班。
出发前,人们都以为这将是场愉快的旅行,孩子们抢着要坐在窗边,想一睹富士山的风貌。
还有乘客和飞机拍了合影。
这架载着509名乘客,15名机组人员的航班像往常一样带着乘客的憧憬起飞了。
机长高滨总飞行时间一万两千多小时,还是运航部门指导教官。有他坐阵,所有人都觉得这趟航班万无一失。
但在飞机进入巡航高度后,变故突然发生:有东西爆炸了。
机长并没有托大,他迅速向空管局发布求救信号。
因为飞机颠簸,乘客一时陷入慌乱。
空乘努力稳住身形,嘱咐大家冷静下来,并带好氧气面罩,看看周围人需不需要帮助。
慌乱过后,人们迅速冷静下来。
吉崎博子和其他乘客最先以为飞机碰上了乱流。直到飞机倾斜90度,能直接从窗口看到地面的山林后,大家才意识到事情不妙。
一名叫村上良平的乘客开始在纸上纪录:
“18:30,急速下降中,客舱里有人喊加油,飞机到底怎么样了?”
“下降…为什么不下降啊!”
黑匣子中记录着机长焦急又无力的声音。
撞击损毁了飞机上所有的液压系统,高滨关掉自动驾驶后发现自己失去了控制权。任他技术再娴熟,此时也已无计可施。
他放下起落架,想减速,降低高度,但飞机却像空中飞舞的树叶,不知道会被吹向哪里。
机组一度觉得飞机可能会在海中迫降,空乘开始让大家:“请解开安全带,穿上救生衣,做好离开的准备。”
这时,所有人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有人甚至做了最坏的准备。谷口在便签纸上写好了遗言,连同驾驶证一起放进了裤子口袋。
只有女儿美纪子依然在问吉崎:“妈妈,这是不是在演习?”
吉崎一家为了让女儿感到安全,努力保持着镇定,“咱们别慌,女儿还看着呢。”
爆炸发生22分钟后,飞机彻底偏离了预定的迫降机场,被风吹到了山间。
“飞机颤动,像是闷雷,下坠,然后又拉起,上升后像游泳一样晃动。”目击者边回忆,边用手模仿波浪摆动着。
机长高滨自言自语:“可能不行了,完蛋了。”
虽是这么说,但高滨仍然没有放弃,他和同事极力操作着飞机,想穿过这片大山。
123航班在空中的最后一张照片,可以看出尾翼已经所剩无几
在任机长分析过高滨的心理:
“如果遇到完全不可控的情况,就放弃了吗?不是的,那就尽可能多救几个人。这是接近本能的东西,像是父母保护孩子一样。”
事实确实如此,当飞机快要撞上山头时,高滨还在喊着:“动力,动力!抬升机头,抬升机头!”
但所有的一切都随着一声惊天巨响,结束了。
不幸中有一份万幸,飞机在触碰森林时解体了。机身前半段撞向山头,后半段滑向了山谷。
救援队最先发现的是山头的撞击,森林被夷为平地,123航班冒着白烟,只剩残骸。
参与救援的空降团队长冈部说:“难以想象会有幸存者。”当日,新闻起的标题是《全员绝望》。
与此同时,还有一支消防团正从山脚往山顶攀登。半路上,他们意外发现了123号航班的后半部分残骸,这时,奇迹发生了。
“所有人都看到,突然有一只手伸出,太吃惊了。”
今井和消防队同事冲上前去,合力搬开飞机残骸,底下正是满脸鲜血的吉崎博子!
“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原来,正是长女美纪子的呼唤让吉崎活了下来,被发现时,吉崎已经全身多处骨折,嘴角也被碎片划破。
但在那样的环境中,消防员都以为救女心切的吉崎精神错乱了。
随着后续搜救的展开,队员才发现真的还有三人存活。
消防员用树枝和飞机残骸做成担架,把四个人抬到了山顶,送上了救援直升机。
救援以此落幕,但事故调查还没有停止。
黑匣子记录了三声爆炸,这段声音揭晓了123航班失控的谜底。
最先的爆炸声是压力挡板,紧接着垂直尾翼从内部瓦解,最后,挡板碎片撞向了机尾引擎,整个机尾在空中脱落。
而在后续的调查中,竟然发现这场灾难是可以避免的。
123航班早在1978年就因降落不当,尾部触地发生过故障。
修理时,本该用一整块结合板的地方用了两块拼接,因此,金属疲劳的抵抗力下降了至少70%。最后一次上空时,123航班承受的压力早已超过了极限。
后续的救援更是漏洞百出。事发当天下着暴雨,能见度很低,再加上自卫队不相信还有幸存者,他们是在第二天上午九点,也就是距离撞击14小时后才赶到现场。
吉崎的女儿说,父亲和妹妹并没有在撞击中去世,而是因为错过了黄金救助时间才不治身亡。(官方调查认为除四名生还者外的其余乘客已于事故发生后立即死亡)。
虽双方各执一词,但拖沓的灾后救援让很多人在相当的长一段时间里心生不满。
春风秋雨,时间抚平了山林,也抚平了人们心中的裂痕。
永田和同事原本要坐第二天的航班回大阪,但急性子的他还是在最后关头赶上了飞机。
二十多年过去,儿子仍保留着父亲没有抽完的香烟:“看这香烟,能看出他非常慌张,相当慌张地想抽一根,冷静下来。”
“真知子,孩子们就拜托了。”这是谷口正盛在飞机上给家人写下的最后留言。
带着父亲叮嘱,曾经在学校受过霸凌的诚,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老师:“应该是那个时候拼死写下的吧,非常感谢爸爸。”
由美子的母亲至今保持着女儿房间的原样,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去女儿房间里扫去灰尘:“无可奈何的事,其实我自己也知道……”
他们习惯了以这样的方式和逝去的家人共存,好像没有失去他们一样。
说回东航,得知灾难发生后, 络上无数人陷入到了消极的情绪里。飞机上的人怎么样?家属怎么样?搜求队员怎么样?…….
无数个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很多人甚至不允许自己摆脱悲伤的情绪。
共情心让人们把这事揽到了自己身上,因出不上力而变得焦虑易怒。
其实,人们已经很努力的应对了。
机长在最后一分钟也没有放弃;搜寻队第一时间赶去支援;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召开紧急发布会;时至今日,搜救人员仍在泥地里拿着生命探测仪进行搜寻,哪怕有一丁点希望也不会放弃。
尽人事,听天命恐怕是最无奈而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每个人都做了该做的事,其它的,不如留给时间去揭晓答案,去抚慰受创的心灵。
纪录片《日本航空123航班坠毁事故》、
微博@新华社、 络等,侵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