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能力如何评估?这个表格可借鉴!

日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下发《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意见》把应急能力评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以表格的形式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这里,应急君就把此表格与大家分享,想下载表格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表1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表

(提醒:手机横过来看更方便)

一级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

序号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的能力要素

1

风险治理

1

风险评估

1)风险识别、2)风险分析、3)风险评估

2

风险沟通

1)部门沟通、2)公众沟通

3

风险管控

1)管控措施、2)管控制度、3)投入保障

2

应急组织机构

4

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1)组织架构、2)岗位分工、3)人员保障、4)沟通机制

5

专项指挥机构

1)组织架构、2)岗位分工、3)人员保障、4)沟通机制

6

基层应急机构

1)组织架构、2)岗位分工、3)人员保障、4)沟通机制

7

应急专家组

1)建立专家库、2)管理办法、3)辅助决策

3

应急法制

8

法律法规

1)维护更新、2)立法立规、3)宣贯执行

9

制度规范

1)维护更新、2)建章立制、3)宣贯执行

10

技术标准

1)维护更新、2)标准制定、3)宣贯执行

4

应急预案

11

预案体系

1)体系完备、2)操作性好、3)关联衔接

12

预案管理

1)编制程序、2) 批发布、3)及时更新

13

应急演练

1)演练计划、2)演练频次、3)演练评估

5

应急队伍

14

综合应急队伍

1)建设情况、2)装备配置、3)调度机制

15

专业应急队伍

1)建设情况、2)装备配置、3)调度机制

16

基层应急队伍

1)建设情况、2)装备配置、3)调度机制

17

军队和武警

1)建设情况、2)装备配置、3)调度机制

18

志愿者队伍

1)建设情况、2)装备配置、3)调度机制

6

物资装备与资金

19

应急物资

1)种类数量、2)储备调用、3)先进适用

20

应急装备

1)种类数量、2)储备调用、3)先进适用

21

应急资金

7

科技支撑

22

应急平台

1)功能完备、2)移动平台、3)安全保障

23

应急产业

1)产业政策、2)应急支撑机构、3)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4

科技人才

1)储备引进、2)联合培养

8

宣教培训

25

领导干部

1)全覆盖、2)内容和频次、3)效果

26

专业人员

1)全覆盖、2)内容和频次、3)效果

27

社会公众

1)全覆盖、2)内容和频次、3)效果

9

监测与预警

28

监测

1)信息收集、2)信息分析

29

预警

1)预警制度、2)形势研判、3)预警发布、4)调整和解除

10

应急值守

30

值班值守

1)制度建设、2)人员配置、3)装备配备

31

收集研判

1)信息收集、2)分析研判

32

信息 送

1) 送内容、2) 送时限、3)核 机制

33

信息通

1)通 渠道、2)会商决策

11

先期处置

34

现场管控

1)秩序管控、2)隔离控制、3)转移疏散

35

救援处置

1)队伍物资装备、2)自救互救、3)引导救援

36

评估上

1)灾情评估、2)及时上

12

疏散与安置

37

疏散安置方案

要素完整

38

避难场所

1)数量和布局、2)维护管养

39

交通运输保障

1)方案、2)队伍、3)资源

40

生活保障

1)方案、2)队伍、3)资源

13

现场指挥

41

现场指挥部

1)设立程序、2)组织架构、3)职责分工、4)运作机制

42

现场指挥官

1)培训到位、2)职责明确

43

指挥调度机制

1)现场调度、2)场外调度、3)属地支持

44

通信保障

1)保障方案、2)保障系统

14

专业[1]处置

15

工程抢险

45

交通工程

1)抢险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46

建筑工程

1)抢险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47

水务工程

1)抢险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48

燃气工程

1)抢险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49

电力工程

1)抢险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50

输油工程

1)抢险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16

环境与气象保障

51

环境监测

1)保障方案、2)保障系统

52

气象监测

1)保障方案、2)保障系统

17

人员搜救

53

搜救技术

1)搜救方案、2)装备物资、3)搜救技能

54

搜救协调

1)分区搜救、2)联合搜救

55

搜救信息

1)现场信息互通、2)搜救信息互通

18

医疗保障

56

检伤分类

1)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57

院前治疗

1)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58

卫生防疫

1)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19

治安与交通管控

59

秩序管控

1)经济秩序管控、2)社会秩序管控

60

重点管控

1)重要目标防护、2)反恐提级响应

61

交通管控

“三区一通道”

20

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

62

发布标准

1)机构、2)内容、3)时限

63

发布渠道

1)渠道多元、2)渠道维护

64

舆情应对

1)应对方案、2)舆情响应

21

善后与恢复

65

善后处置

1)遇难者管理、2)家属安抚、3)人员抚恤、4)心理干预、5)保险理赔

66

处置评估

1)调查评估、2)评估 备

67

恢复重建

1)秩序恢复、2)经济恢复、3)公共设施恢复

表2 专业处置的指标表

一级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

序号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的能力要素

14

危化品事故处置

1

侦察检测

1)程序

2

警戒疏散

1)危险评估、2)三区划定、3)人员疏散

3

安全防护

1)个人防护、2)安全监测

4

险情排除

1)处置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3)洗消处理

5

现场清理

1)污物处置、2)现场复查、3)移交撤离

14

海上事故处置

1

接收与核实

1)接收并记录、2)核实信息

2

警戒疏散

1)危险评估、2)危险区划定/搜救区划定、3)船舶组织与协调

3

险情排除

1)处置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

4

现场清理

污染处置

14

高层建筑火灾处置

1

处置方案

1)分级方案、2)任务分工、3)装备调拨

2

接警出动

1)接警程序、2)出动标准

3

火情控制

1)火情侦查、2)登高进攻、3)火场供水、4)火场排烟

4

灭火保障

1)警力保障、2)装备保障、3)后勤保障、4)通信保障、5)技术保障、6)训练保障

5

注意事项

1)个人防护、2)操作要点

14

轨道交通事故处置

1

侦察

1)程序

2

警戒疏散

1)危险评估、2)三区划定、3)人员疏散

3

安全防护

1)个人防护、2)安全监测

4

险情排除

1)处置方案、2)队伍物资装备、3)洗消处理

5

现场清理

1)污物处置、2)现场复查、3)移交撤离

14

森林火灾处置

1

处置方案

1)处置方案、2)安全规程、3)培训演练、4)林区交通道路和水源、人群、重要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的熟悉活动

2

接警出动

1)值班规程、2)应急救援等级机制、3)集结时间

3

火情侦查

1)全过程、2)气象观测数据共享、3)火势发展趋势

4

火灾控制

1)指挥部建立制度或标准、2)落实岗位职责、3)制定和调整灭火方案、4)请求外援流程和机制、5)区域间森林灭火互助协议、6)应急通讯保障、7)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分布图

5

信息沟通

1)现场情况 告、通 和共享的机制

6

安全防护

1)防护装备、2)安全监督

7

战斗结束

1)扑灭残火的规程、2)灾后评估规程、3)撤离火场规程、4)移交火场规程

14

台风灾害处置

1

启动响应

1)启动条件、2)信息发布与沟通

2

事情防御

1)防御职责、2)风灾、风暴潮、洪涝、海难事故、3)防御措施、4)组织动员机制

3

抢险转移

1)抢险救援责任制、2)警戒、3)人员搜救、转移与安置、4)工程设施抢险维修、5)受涝区排水

4

响应结束

1)响应级别调整或响应结束决策机制

2)响应级别调整或响应结束发布机制

14

地面坍塌处置

1

警戒疏散

1)现场评估、2)三区划定、3)疏散管控

2

灾情侦检

1)程序标准、2)技术装备

3

抢险施工

1)抢险方案、2)分工明确、3)资源调度

4

安全防护

1)个人防护、2)安全监测

5

现场清理

1)杂物处置、2)现场复查、3)撤离

附:

深圳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

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城市应急能力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打造安全城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我市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把安全发展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目标,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保证政令畅通、指挥有效,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创新应急管理方式方法,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风险治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推进应急管理由“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

——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坚持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应急资源,坚持目标导向,明确亟需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重点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核心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和基层基础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市场在应急管理资源配置中的灵活作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和区域协同。

(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持续提升,核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明显改善,应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基础应急能力建设

(四)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地方性应急管理法规、规章体系。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加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力度,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执法依据、细化执法内容、规范执法过程,推动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制度化。

(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落实以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为基础的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提高应急预案质量。按照“目标清晰、分工明确、任务清楚、操作可行”的原则,优化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普及。制定应急演练评估指南,鼓励和推广“不预先通知演练时间地点、不预先设定演练内容”的“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推进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应急值守、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评估、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评估、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平台建设等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结合实际动态调整修订相关标准,不断适应各类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实际需求。

(七)规范基层应急机构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强化基层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 告和先期处置能力。

三、加强核心应急能力建设

(八)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市级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定期开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更新发布公共安全白皮书。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牵头开展行业领域的风险评估,各区(新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按照管辖权限开展本辖区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加快提升风险评估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公共安全风险的信息共享、动态评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和系统管控。

(九)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利用传感技术、移动终端、智能数控、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重点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高层建筑火灾、食品安全事故、供水安全事故、 络攻击事件、金融风险事件、社会舆情、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以及重大工业危险源、城中村、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敏感区域的智能态势感知 络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等技术对突发事件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拓宽发布渠道,提升发布效率。

(十)强化信息 送和共享能力。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各区(新区)按照《全市值班室建设参考标准》要求加强值班室建设,全面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规范信息 送内容,逐步增加图片、视频信息,完善信息核 机制。建立健全信息 送和共享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内部响应制度。

(十一)提升应急协调效能。加强各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建设,加强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总指挥部开设演练,全面推动落实现场指挥官制度,健全快捷高效的应急指挥协同机制,提高组织协调、队伍调用、资源调度、救援指挥等工作的效率。推动落实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实施办法,完善巩固军地联动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应急协作,建立紧密的区域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十二)提升工程抢险能力。加大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抢险处置能力建设,规范交通、建筑、水务、电力、输油、燃气、通信等方面的工程抢险队伍建设。以企业协议储备的形式,鼓励工程施工队伍购置铲车、挖掘机、吊机等通用工程设备。以政府实物储备的形式,购置抓钢机、汽车吊、液压剪断机等大型工程设备。健全政企合同代管保养和调用补偿机制,提高政府、企业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能力。

(十三)提高人员搜救能力。针对火灾、爆炸、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地质灾害、地震、地面塌陷等突发事件,开展人员搜索战术方法研究。加强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和红外热像仪等先进搜索装备的应用。加强海上应急救援基地、公务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空中救援机制,充分发挥救援直升机、无人机等救援装备的作用。推进市、区两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应急心理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医学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十四)提升消防救援能力。利用市内外研究机构,重点开展消防基础理论与管理、消防装备与技术、工程消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将消防站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消防安全智能化,实现监管和管理单位对火灾风险的实时智能管理。利用新技术开展实战性模拟训练,提升队伍应战水平。配齐配全专用消防车、特种防火衣、火场雷达系统等装备,提升消防救援实战能力。

(十五)强化重要基础设施抗灾恢复能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保障水平,打造韧性城市。按照安全性和经济性兼顾的原则,提升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统筹推进交通、消防、供排水、防洪治涝、供电、供油、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建立重点设施和部位的应急责任公告牌制度,加强对河道、垃圾填埋场、填海及水利基础设施、隧道桥梁、管线管廊等公共设施的系统性防护和快速恢复工程建设。

四、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十六)加大应急队伍建设力度。加快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站点的规划和建设,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明确人员配置、物资装备配备、响应程序、培训演练、后勤保障及评估考核办法,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制定专业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建设适应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特点的专业应急队伍。

(十七)完善应急科技支撑体系。鼓励本土高校建设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面向应急管理需求,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评估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加大应急管理科研投入,加强应急管理领域基础研究,推动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应急管理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资源管理、风险分析、监测预警、综合协调、指挥通信、应急联动等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

(十八)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制定应急物资储备采购计划,加大大型、专业、环保应急救援装备的储备力度,做好物资仓储、调用、更新、 废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完善以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等多形式有机结合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自储、以仓代储,共享应急物资装备。市、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完善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建共享。

(十九)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建设项目决策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按照《深圳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10-2020)》及实施方案要求,有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修订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使用。

(二十)完善应急管理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适当安排财政资金,加强应急物资装备的市场储备。修订和完善应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探索符合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求的资金管理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在应急管理全过程的保障作用。

五、加强社会协同能力建设

(二十一)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安全生产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险、应急救援人员人身险、社区公共安全综合险等险种的创新和推广。鼓励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风险防控、事故调查、善后补偿等工作。

(二十二)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明确应急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团体、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成年应急救援队伍参加应急救援行动。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持续提升应急管理的社会化水平。

(二十三)提升应急文化宣教与社会自救互救能力。鼓励高校、党校以及其他专业机构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快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推进安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增强社会公众对应急预案的认知,提升公众的协同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十四)强化组织领导和检查督导。市应急办牵头推动全市应急能力建设工作,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各区(新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负责本辖区应急能力建设。

深圳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2018年5月22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