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的五座铜器墓

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10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博物馆、隰县文物旅游局。

内容提要∶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部 3 公里的黄土塬上(图一)。

?一M18

(一)墓葬形制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0°。口底同大,长4.85、宽 3.2、深5.45 米。墓壁陡直,墓底平坦。填土为经夯打的黄褐色五花土,夯层约在 0.1米左右,夯窝径约 0.06-0.08 米。填土内包含有兽骨、石块以及罐、豆等残陶片。

(二)葬式葬具

木质葬具已朽尽,仅见灰痕,从灰痕推测葬具为一棺一椁。距墓口深 4.3-4.6米处, 2块横向模盖板清晰可见,除南北两块之外,中间均已塌落,长2.9-3.05、宽0.18-0.25、厚0.05 米。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椁痕通长4.73、宽 2.8、高1.1 米。椁东西立板两端外伸 0.08 米,厚0.15、底板厚 0.1米。棺位于外椁室中部.椁因塌陷,西部立板南端略有错位,棺平面呈长方形,通长2.52、宽 0.9、立板厚 0.1、底板厚0.05、残存高度 0.3米。内棺左右立板南段外伸0.05米(图二)。

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上肢略弯曲于下腹部,头向北,面部向上。

(三)随葬品

随葬器物共 36 件,铜剂器及日用器均置放干植短之间的西北角。玉石 骨 木器等

小件饰品置放于内椁及骨架周身。计铜鼎 3 件、铜盆1件、铜舟1件、铜罍1件、铜盘1件、铜匜1件、铜刀1件,以及玉块、玉璜、玉觹、玛瑙珠、石圭、骨尺、木器、蚌币等。

1.青铜器

铜鼎3件,形制、纹饰相近。

M18∶1,器身整体扁平。平盖,盖面正中有一环钮,接近盖的边缘均匀分布有三个直立的曲尺形钮,盖口沿下折略微外侈,形成母口;上腹内折形成子口,鼎身弧腹外鼓,下腹内收,底近平,下腹承以三较粗的兽蹄足。鼎身上腹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附耳,下以方形转折与鼎身相接。盖面曲尺形立钮的正背面各饰以一个作回首张口状的龙纹,鼎盖饰三周同心圆状的蟠螭纹,之间以素带相隔,盖中心是一个素面圆;腹中部有一道绚索纹,上腹部饰有一周三层细密规则的蟠螭纹,下腹部饰有一周两层蟠螭纹。鼎耳的两侧均饰有蟠螭纹。鼎耳与鼎上腹相接处为素面,可知鼎耳先铸鼎身后铸。鼎身可见三条清晰的竖行范线与器底的圆形范线相交,鼎足两侧均有两条较为清晰的范线。鼎足上部压在鼎身纹饰上,可知鼎足是在器身成形后再次浇铸的。鼎内有山羊骨(见附录,下同)。口径26.4、耳距32.8、腹深14.6、腹最大径 30.5、通高25.8厘米(图三∶1、图四、图五)。

M18∶2和M18;3.与M18;1形制纹饰基本相同。M18∶2。口径23.耳距 29.3.腹深 12.7、腹最大径 26、通高24.5厘米,重4250克(图三∶2、图六、图七)。

M18∶3,鼎内有猪骨。口径 21.5、耳距 26.6、腹深11.3、腹最大径 24.5、通高22.6厘米(图八至图一〇)。

铜盆 1件。M18;13,盖弧形略鼓,正中有一喇叭形捉手,盖缘向外平折,有三个平均分布的卡扣,盖上可见多处垫片痕迹。盆身为平沿,圆唇,束颈,下腹内收,底部略微内凹。腹部有对称的环耳。通身光素。器盖打磨光滑,在喇叭形捉手下部可见对称的范线;盆身也打磨光滑,在口沿之下,可见一道范线,范线未与盆耳重合,可知器耳为后铸,其中一耳还可见补铸的痕迹。捉手径10.3、器口内径 19.5、外径 23、腹最大径19.5、通高 14.5厘米,重1460克(图一一 ∶1、图一二)。

铜舟 1件。M18∶6,平沿略微内斜,束颈,腹部短轴方向上有两个对称的环耳,弧腹略鼓,下腹内收,平底。器身光素。器底长轴方向可见一条清晰的范线。环耳被压入器身,可知环耳为先铸,器身后铸。器身接近器底处可见一补铸的痕迹。口径 16.4×12.5、底径 10.8×8.0、通高6.8厘米,重 612克 (图—一∶2、图一三)。

铜罍 1件。M18∶7,侈口,方唇,束颈,鼓肩,下腹斜收。底部略呈小台底。肩部有一对兽状环耳,环耳各套接一个圆环。肩及 上腹均饰细密的纹饰,肩部由内而外依次是三角纹带(三角纹与带卷须的三角纹相间),宽约1厘米 ;第二层为三层一组的蟠螭纹,宽约3厘米;第三层为右行连弧状的横鳞纹,宽约3厘米;第四层为四层一组的蟠螭纹,靠上和靠下的纹饰带有凸起的乳钉,靠上的乳钉位于两条蟠螭纹相交处,靠下的乳钉为蟠螭纹的眼睛。下腹的纹饰带依次是三角纹带(三角纹与带卷须的三角纹相间)、四层一组的蟠螭纹带、左行的横鳞纹,最下为三层一组的蟠螭纹带。下腹各纹饰带之间有素带相隔。兽状环耳整体为两只咬合的夔纹。上身为带卷角吐舌状的顾首夔纹,下身为双耳张立的小卷尾夔纹。环耳上饰两周F形的纹饰。器身清晰可见四道平均分布的范线,口沿下部尤其明显。兽状环耳分别与其中的两道范线重合。兽耳局部可见叠压肩部的纹饰带,应为后接。口径23、肩径 39、底径 16.6、通高31.5厘米(图一四至图一六)。

铜盘 1件。M18∶5,平沿略微内斜,浅腹,近平底,腹部有两个外曲的长方形附耳,腹下部承以三兽蹄形矮足。器身光素。蹄足内残留范土填充其间,耳内残留少许范。可见器身伸出的榫头与盘耳相连,所以为先铸盘身,后铸盘耳;蹄足两侧均可见两条范线,盘足内侧可见器身出榫与足部相连,因此足部也是在盘身铸好之后再次浇铸的。口径 35.5、腹深4.2、通高8.7厘米,重1801克(图——∶4、图一七)。

铜匜 1件。M18∶4,封口流,流上饰兽面纹,整体作兽张口昂首状,流口呈椭圆形;器口略呈椭圆形,微敛;匝尾端有一半圆形环整钮,底近平底,腹下部承以三个简化的曲折形片状兽足。器身光素。器底明显凸起一条竖行范线,可延伸至器尾环整钮处,环形整钮耳内侧范线与器身的范线密合,可知整钮与器身浑铸;器底的范线通过匝尾的片状足,可知三足也与器身浑铸。通高 12.3、通长23厘米,重 598克(图一一∶3、图一八)。

铜刀 l1件。M18∶26,弧背,刀背较厚且平、刀锋较锐薄。曲柄,椭圆形环首。环径 2.2×1.8、通长19厘米(图一九∶1)。

2.玉石器

玉玦 3 件。M18∶36-1,雪白色,局部有黑色沁。正面可见双阴线勾勒的双首兽面纹,兽面均朝向缺口。背面光素。内环径 0.8、外环径2.5、厚0.3 厘米(图一九;2)。

M18;33.2件,完整。略呈黄白色,表面磨光。旱扁平状,形制规整,单面钻孔(图一九∶3).

M18∶33-1.直径3.7、孔径1、厚0.1厘米;M18∶33-2,直径3.7、孔径1、厚0.1厘米(图一九∶4)。

玉璜 2 件。

M18∶24-l,褐色,正面、背面均刻有纹饰,纹饰图案原应为虎,由于利用古玉改制,纹饰仅存虎首及前肢的一部分。玉璜两端各有两个小孔,其中一孔较大。长4.5、最宽2、厚0.3厘米(图一九∶5);

M18∶32,青绿色。整体扁平,略呈弧形。两端分别有两个穿孔,一侧孔较大,一侧较小,均为单面钻。在较小孔一侧的中间可见一半圆形凹缺。长4.7、最宽2.7、厚0.3厘米(图一九∶6)。

玉觹 2件。M18∶24-2,髓玉质,浅黄色。兽首上有双面钻的穿孔,首上还有两个小凹口,整体扁平,应为兽首的简化形式。长4、厚0.3厘米(图一九∶8)。

M18∶24-3,髓玉质,浅绿色。兽首上有一孔,首上还有两个小凹口,整体扁平,应为兽首的简化形式。长3.4、厚0.2厘米(图一九∶ 7、8)。

玉圭 1件。M18∶31,残,断为三截,可见圭首及两截圭身,呈浅绿色。其中圭首残长2.2厘米,两截圭身长分别是8.4、 15.3厘米,推测该玉圭总长不小于25.9厘米(图一九∶11)。

石圭 5件。3件完整,2件残。均为灰白色砂岩质,整体扁平。标本∶M18∶8,完整,最宽1.7、厚 0.3、通长13.8厘米(图一九∶10)。

3.其他骨尺 6件。均残断。M18∶27,1件。残,为长条形,正面刻阴线,由”x”间以21条等距竖线,中间贯穿一且”x”条竖线。长6.3、宽 0.9、厚0.2厘米(图一九∶9)。

二 M20

(一)墓葬形制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 45°,口底同大,长4.4米、宽3.45、深 3.1米。墓壁陡直,墓底平坦。填土为经夯打结实的黄褐色五花土,夯层约0.1米,夯窝 0.08-0.1米,填土内包含有鬲口、鬲足、罐底等残片。

(二)葬式葬具

木质葬具均已朽尽,仅见灰痕,从灰痕推测葬具为一椁一棺。17 块横向椁盖板通长 3.4、宽 0.17-0.25、厚0.05 米,椁室平面呈”口”形,四角各外伸0.12米。通长4.2、宽 2.95、立板厚0.1、底板厚0.08、椁痕高1.1米。棺位于椁室中部,向东倾斜,平面呈”门”形,东西立板北端外伸0.06、南端挡板外伸0.05 米,通长2.2、宽 1.05、厚0.1、残痕高 0.6米。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上(图二〇)。

(三)随葬品

随葬器物共16 件,铜礼器及铜、陶日用器、漆器、贝币置放于外控室与内椁之间的西、西北及南、东南部,小件饰品放置于骨架的手部。计铜鼎3件、铜敦2件、铜舟1件、铜盘1件、铜匜1件、铜斧1件、陶罐1件、陶壶1件、玉柱3件、玉片1件、石觹2件。骨镳3件骨贝1件、铜贝若干。

1.青铜器

铜鼎 3 件。

M20∶13,有盖,盖弧形略鼓,盖口沿下折略微外侈,形成母口,盖上有喇叭形捉手,其边缘有铸造缺陷 ;上腹内收,口沿内折形成子口,弧腹下收,底近平。上腹两侧有对称的外撇明显的长方形附耳,下腹承以三兽蹄足。捉手内饰有四层蟠虺纹,捉手上饰有以粟点纹衬地的疏朗的蟠蛇纹,在捉手下方的器盖上有一周素带,素带外环以一周四层蟠虺纹,隔一道较窄的素带,近盖缘处是一周变体蟠螭纹。腹近中部有一条凸弦纹,上腹部饰有三层细密规则的蟠虺纹,下腹部饰以一周变体蟠螭纹。附耳内外两侧均饰有雷纹。鼎身下部颜色灰黑,是较薄的烟良,应为实用器。腹部依稀可见三条细的竖行范线与底部的圆形范线相交。鼎附耳处可见铸溢的铜液压在鼎身上,可知鼎身先铸,鼎耳为后铸;鼎足两侧可见两条竖行范线,鼎足与鼎身应为分铸。口径 21.5、耳距27.4、腹深14.6、腹最大径23.5、通高 25.2厘米,重 2550克(图二一∶ 1,图二二,图二七∶1、2)。

M20∶l2,有盖,盖弧形略鼓,盖口沿下折略微外侈,形成母口,盖上有喇叭形捉手;上腹内收,口沿内折形成子口,弧腹下收,底近平。上腹两侧有对称的外撇明显的长方形附耳,下腹承以三兽蹄足。捉手内饰有四层蟠虺纹,捉手上饰有以粟点纹衬地的疏朗的蟠蛇纹,在捉手下方的器盖上有一周素带,素带外环以一周四层蟠虺纹,隔一道较窄的素带,近盖缘处是一周变体蟠螭纹。腹近中部有一条凸弦纹,上腹部饰有一周四层细密规则的蟠虺纹,下腹部光素。附耳内外两侧均饰有蟠虺纹。鼎身下部颜色灰黑,是较薄的烟怠,应为实用器。腹部依稀可见三条细的竖行范线与底部的圆形范线相交。鼎附耳处可见铸溢的铜液压在鼎身上,可知鼎身先铸,鼎耳为后铸;鼎足两侧可见两条竖行范线,鼎足与鼎身应为分铸。鼎内有羊骨。口径22.2、耳距27.5、腹深16.7、腹最大径 25、通高 28.4厘米,重 3239克(图二一∶ 2,图二三,图二四,图二七∶ 6、7)。

M20∶9,盖弧形略鼓,盖口沿下折略微外侈,形成母口,盖正中有一喇叭形捉手;上腹内收,口沿内折形成子口,弧腹下收,平底。上腹有两个微外撇的长方形附耳,下腹承以三个较细高的兽蹄形足。捉手中央环以一周雷纹,捉手上是五层雷纹,捉手下方为一周素带,其外环有一层雷纹和两层蟠虺纹,隔一条素带是两层蟠虺纹。腹中部有一条凸弦纹,上腹饰以一周三层细密规则的蟠虺纹,下腹偏上部饰以一周蟠虺纹,偏下部则饰一周垂叶兽面纹。附耳内外两侧均饰以雷纹。鼎身可见一条较为清晰的竖行范线,另有两条被磨平的竖行范线,均与鼎底圆形范线相交。鼎足两侧有两条竖行范线,鼎足与鼎身应为分铸。口径15.8、耳距19.7、腹深10、腹最大径17.5、通高18.5厘米,重 1825克(图二五、图二六、图二七∶ 3-5)。

铜敦 2 件。

M20∶7,弧形盖略鼓,盖口沿下折略微外侈,形成母口,盖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向外倾斜的环钮;上腹内收形成子口,方唇,沿面内斜,弧腹略鼓,下腹内收,平底。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半圆环耳,下腹承以三细长的兽蹄足。盖面上有多层纹饰,盖中心是个素面圆,其外环以一周细密的蟠虺纹,蟠虺纹外隔一条窄素带是一周粟点纹,其外又有一周较宽的素带,素带外饰以一周四层蟠虺纹,蟠虺纹外又是一条素带,素带外近缘处饰以一周三层蟠虺纹。上腹部饰有一周七层细密的蟠虺纹,下腹至底部均为素面。腹部可见两条竖行范线,上延至双耳两侧,且均与器底的圆形范线相交。敦盖上的三个环钮压入器盖,可知环钮为先铸;器身与蹄足相接处可见缝隙,由此可知器身与蹄足为分铸。口径16、耳距 20.9、腹深7.6、腹最大径17、通高13.7厘米,重 900克(图二八∶1、图二九)。

M20∶2,弧形盖略鼓,盖口沿下折略微外侈,形成母口,盖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向外倾斜的环钮;上腹内收形成子口,方唇,沿面内斜,弧腹略鼓,下腹内收,平底。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半圆环耳,下腹承以三细长的兽蹄足。盖面上有多层纹饰,盖中心是个素面圆,其外环以一周细密的蟠虺纹,蟠虺纹外隔一条窄素带是一周粟点纹,其外为一周较宽的素带,素带外饰以一周四层蜂独纹,播纹外又是—条素带,素带外近缘处外饰以—周三昆蟠纹。上腹部饰有一周七层细密的辅四纹,下腹至底部均为素面。腹部可见两条竖行范线, 上延至双耳两侧,且均与器底的圆形范线相交。敦盖上的三个环钮压入器盖,可知环钮为先铸;器身与蹄足应为分铸。口径15.8、耳距 20.6、腹深 7.6、腹最大径17、通高13.7厘米,重848克(图二八∶2、图三〇至图三二)。

铜舟 1件。M20∶8,器口呈椭圆形。束颈, 上腹略鼓,短轴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半环形耳,下腹内收,平底,矮圈足。上腹部饰有一周较宽的粟点纹衬地的疏朗的蟠蛇纹,仅两耳周边为素面, 下腹部至底部光素。器腹可见两道竖行的范线,与两其交错开。但控制在素面带内,可知器身与耳分铸。圈足上残留有未经打磨的浇口痕迹。口径12.5×10.8、足径 4.9×6.6、耳距 15.4、腹深 7、通高 7.2厘米,重 311克(图三三∶1、图三四)。

铜盘 1件。M20∶10,器身低浅,平沿微内斜,口沿上立有两个外折的方形耳,平底,下有三个小乳钉状足,推测当时后铸有三蹄足,但是考古发掘中未发现。通身光素。耳当与盘身同时浇铸而成,靠近一耳的盘内可见一清晰的补铸痕迹,还见有多处垫片痕迹。器身可见两条竖行范线与器底圆形范线相交。口径 27、腹深 2.9、通高 4.6厘米,重 747 克(图三三∶3、图三五)。

铜匜 1件。M20∶11,封口流,流口微上扬,器身呈椭圆形,下腹内收,圜底近平,下有三个乳丁状榫,画尾有一半环形整耳。器身光素。底部原承以三个兽蹄形足,三足巳残,其中顺匝身看左侧的一足可以套在匝身出榫上,由此可知器身为先铸,匝足为后铸。器底可见一条范线从流口延伸至匾尾。环耳在器身范线的一侧,环耳上的范线与器身范线重合,可知环耳与器身当为浑铸。通长19.5、通高 7厘米,重374克(图三三∶2、图三六)。

铜斧 1件。M20∶ 5,整体为长条形扁平状,刃口微外拱并宽于器身,无登,顶端有残。首宽3.9、刃宽 6.6、长17.2厘米(图三七∶1)。

铜贝 25 件,形制近同。标本M20∶14,贝体很薄,仿海贝形,正面凸起,中有一条裂缝。标本,长2.0、宽1.5厘米(图三七∶5)。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