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仪表设备安装要求

一、取源部件安装要求

取源部件包括:温度取源部件、压力取源部件、流量取源部件、物位取源部件、分析
取源部件安装等。
1.取源部件安装的一般要求 选择
( 1 ) 取源部件的结构尺寸、材质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 2 ) 设备上的取源部件应在设备制造时同时安装。管道上的取源部件安装应在管道预
制或安装的同时进行。
( 3 ) 在设备或管道上进行取源部件的开孔和焊接,必须在设备或管道的防腐、衬里和压
力试验前进行。在高压、合金钢、有色金属设备和管道上开孔时,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
( 4 ) 安装取源部件时,不应在设备或管道的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取源阀门与
设备或管道的连接不宜采用卡套式接头。当设备及管道有绝热层时,安装的取源部件应露
出绝热层外。
( 5 ) 在砌体和混凝土浇筑体上安装的取源部件,应在硇筑或浇筑的同时埋入,埋设深
度 、露出长度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当无法同时安装时,应预留安装孔。安装孔周围应
按设计文件规定的材料填充密实,封堵严密。
( 6 ) 取源部件安装完毕后,应与设备和管道同时进行压力试验。
2 . 温度取源部件安装 实操

图片.png

( 1 ) 温度取源部件与管道垂直安装时,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垂直;与管道呈
倾斜角度安装时,宜逆着物料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交
( 2 ) 在管道的拐弯处安装时,宜逆着物料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重合
3 . 压力取源部件安装 实操
思考:压力取源部件,理解为压力表,压力表必须垂直安装

图片.png

思考:压力取源部件安装如上图,注意表弯和三通旋塞阀
表弯的作用是缓冲,没有缓冲,介质会冲击损坏压力表
三通旋塞阀,可以在管路清洗和更换压力表时关闭,防止杂质流入压力表
( 1 ) 压力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被测物料流束稳定的位置,其端部不应超出设备
或管道的内壁。
( 2 ) 压力取源部件与温度取源部件在同一管段上时,应安装在温度取源部件的上
游侧。

图片.png

思考:温度取源部件插入管道内部的轴线处,介质经过温度取源部件后,造成介质流速不稳定,所以压力取源部件需要安装在温度取源部件的上游侧
( 3 ) 当检测带有灰尘、固体颗粒或沉淀物等混浊物料的压力时,在垂直和倾斜的设备
和管道上,取源部件应倾斜向上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宜顺物料流束成锐角安装。

图片.png

( 4 ) 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压力取源部件时,取压点的方位要求:
1 ) 测量气体压力时,应在管道的上半部;测量液体压力时,应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
道水平中心线成0°? 45°夹角范围内。
2 ) 测量蒸汽压力时,应在管道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 45°夹
角范围内。

图片.png

4 . 流量取源部件安装

( 1 ) 流量取源部件上、下游直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在规定的直管段最
小长度范围内,不得设置其他取源部件或检测元件,直管段内表面应清洁,无凹坑或凸
出物。
(2 ) 在节流件的上游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与节流件间的直管段距离的要求:
1 ) 当温度计插套或套管直径小于或等于0.03D (D 为管道内径)时,不应小于5D
2 ) 当温度计插套或套管直径在0.03D 和 0.13D 之间时,不应小于20D

图片.png

( 3 ) 在节流件的下游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与节流件间的直管段距离不应小于管道内
径的 5 倍。
(4 ) 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节流装置时,取压口的方位要求:
1 ) 测量气体流量时,应在管道的上半部。
2 ) 测量液体流量时,应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 45°夹角范围内。
3 ) 测量蒸汽流量时,应在管道的上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 45°夹角范围内。
( 5 ) 孔板或喷嘴采用单独钻孔的角接取压时的安装要求:
1 ) 上、下游侧取压孔轴线,分别与孔板或喷嘴上、下游侧端面间的距离,应等于取
压孔直径的1/2。
2 ) 取压孔的直径宜为4? 10mm,上、下游侧取压孔直径应相等。
3 ) 取压孔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 6 ) 孔板采用法兰取压时的安装要求:
1 ) 上、下游侧取压孔的轴线分别与上、下游侧端面间的距离,应符合规范规定。
2 ) 取压孔的轴线,应与管道的轴线垂直相交,上、下游侧取压孔的直径应相等。
( 7 ) 采用均压环取压时,取压孔应在同一截面上均匀设置,且上、下游取压孔的数量
应相等。
( 8 ) 皮托管、均速管等流量检测元件的取源部件的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5 . 物位取源部件安装 (液位计)
( 1 )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物位变化灵敏,且检测元件不应受到冲击的
部位。
( 2 ) 内浮筒液位计和浮球液位计采用导向管或其他导向装置时,导向管或导向装置应
垂直安装,导向管内液流应畅通。
( 3 ) 双室平衡容器安装前应复核制造尺寸,安装应垂直,中心点应与正常液位相重合。
( 4 ) 单室平衡容器宜垂直安装,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 5 ) 补偿式平衡容器安装固定时,应设置防止因被测容器的热膨胀而被损坏的措施。
(6 ) 安装浮球式液位仪表的法兰短管应使浮球能在全量程范围内自由活动。
( 7 ) 电接点水位计的测量筒应垂直安装,筒体零水位电极的中轴线与被测容器正常工
作时的零水位线应处于同一高度。
(8 ) 静压液位计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远离液体进、出口。
( 9 ) 重锤料位计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在容器中心与侧壁之间,应垂直安装。
( 1 0 ) 雷达、超声波等的取源部件应使检测元件与被测对象区域内无遮挡物,并应远
离物料进出口。
6 . 分析取源部件安装
( 1 ) 分析取源部件应安装在压力稳定、能灵敏反映真实成分变化和取得具有代表性的
分析样品的位置。取样点周围不应有层流、涡流、空气渗入、死角、物料堵塞或非生产过
程的化学反应。
( 2 ) 被分析的气体内含有固体或液体杂质时,取源部件的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仰角应
大 于 15°。
( 3 ) 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分析取源部件时,安装方位与安装压力取源部件的要
求相同。

二、仪表设备安装要求

仪表设备是指仪表盘(柜、箱 )、温度检测仪表、压力检测仪表、流量检测仪表、物
位检测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成分分析和物性检测仪表、执行器等。
1.仪表设备安装的一般要求
( 1 )仪表中心距操作地面的高度宜为1.2? 1.5 m ;显示仪表应安装在便于观察示值的位置。
( 2 ) 安装过程中不应敲击、振动仪表。仪表安装后应牢固、平正。仪表与设备、管道
或构件的连接及固定部位应受力均匀,不应承受非正常的外力。
( 3 ) 设计要求需要脱脂的仪表,应经脱脂检查合格后安装。
( 4 ) 直接安装在管道上的仪表,宜在管道吹扫后安装,当必须与管道同时安装时,在
管道吹扫前应将仪表拆下。
(5 ) 直接安装在设备或管道上的仪表在安装完毕应进行压力试验。
( 6 ) 仪表接线箱(盒 )应采取密封措施,引人口不宜朝上。
( 7 ) 对仪表和仪表电源设备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时,应有防止弱电设备及电子元件被损
坏的措施。
( 8 ) 现场总线仪表线路连接应为并联方式,且每条现场总线上的仪表数量、总线的最
大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 9 ) 核辐射式仪表安装前应编制具体的安装方案,安装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在安装现场应有明显的警戒标识。
2 . 仪表盘、柜、箱安装
( 1 ) 仪表盘、柜、箱的型钢底座应在地面施工完成前安装找正,其上表面宜高出地面。
( 2 ) 仪表盘、柜、操作台之间及仪表盘、柜、操作台内各设备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牢
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为防锈材料。安装固定不应采用焊接方式。
3 . 温度检测仪表安装
( 1 ) 测温元件安装在易受被测物料强烈冲击的位置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弯曲措施。
(2 ) 压力式温度计的感温包必须全部浸人被测对象中。
( 3 ) 在多粉尘的部位安装测温元件,应采取防止磨损的措施。
( 4 ) 表面温度计的感温面与被测对象表面应紧密接触,并应固定牢固。
例如,汽机轴瓦温度计安装程序如下:
( 1 ) 开箱检查。根据施工图纸核实数量、合格证并进行外观检查。
( 2 ) 温度计安装。待机械安装专业人员拆卸轴瓦并放置妥当后,清理污油与温度计测
孔,将温度计拧进测孔,注意温度计要顶紧,不要留有间隙。
( 3 ) 钻孔攻丝。如轴瓦盘上没有预留温度计线固定孔,则需用手电钻钻眼,攻丝:注
意钻眼位置应选择合适地方,不得有碍扣瓦工作或不便下步穿线检修等。
( 4 ) 引线固定。根据设计将温度计延长线套人保护套管,并用耐油扎带可靠紧固,固
定在预留或自己制作的固定点处;固定好后要用万用表测量温度计,温度计应完好无损。
( 5 ) 引出轴承座密封。待机械安装专业人员固定好轴瓦后将温度计引线穿出轴座引出
孔,用密封胶套密封,万用表测量温度计完好无损。
( 6 ) 终检。待机械安装专业人员完成轴承上轴瓦压盖安装后,再次测量温度计是否完好。
4 . 压力检测仪表安装
( 1 ) 测量低压的压力表或变送器的安装高度,宜与取压点的高度一致。
(2 ) 测量高压的压力表安装在操作岗位附近时,安装高度宜在操作平台面1.8m 以上,
或在仪表正面加保护罩。
( 3 )现场安装的压力表,不应固定在有强烈振动的设备或管道上。
5 . 流量检测仪表安装
( 1 ) 节流件安装要求
1 ) 节流件安装前应进行清洗,清洗时不应损伤节流件。
2 ) 节流件必须在管道吹洗后确定节流件安装方向,必须使流体从节流件的上游端面
流向节流件的下游端面,孔板的锐边或喷嘴的曲面侧迎着被测流体的流向。
3 ) 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的孔板或喷嘴,当排泄孔流体为液体时,排泄孔的位
置应在管道的正上方,流体为气体或蒸汽时,排泄孔的位置应在管道的正下方。
4 ) 节流件的端面应垂直于管道轴线,其允许偏差应为1° , 节流件应与管件或夹持件
同轴,其轴线与上、下游管道轴线之间的误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 2 ) 流量计安装要求
1 )选择 涡轮流量计和涡街流量计的信号线应使用屏蔽线,其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
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2 ) 质量流量计应安装于被测流体完全充满的水平管道上。测量气体时,箱体管应置
于管道上方;测量液体时,箱体管应置于管道下方。
3 ) 电磁流量计安装:流量计外壳、被测流体和管道连接法兰之间应等电位接地连接;
在垂直的管道上安装时,被测流体的流向应自下而上,在水平的管道上安装时,两个测量
电极不应在管道的正上方和正下方位置;流量计上游直管段长度和安装支撑方式应符合设
计文件规定。

图片.png

思考:电磁流量计的安装要确保被测流体的流向是自下而上,因为这样可以,流速慢,可以使液体充满流量计,测量准确,自上而下,流速快,流体无法充满流量计,测量不准确。
4 ) 超声波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水平管道,换能器的位
置应在与水平直线成45°夹角的范围内;被测管道内壁不应有影响测量精度的结垢层或
涂层。
6 . 物位检测仪表安装
( 1 ) 浮筒液位计的安装应使浮筒呈垂直状态,垂直度允许偏差为 2mm,浮筒中心应
处于正常操作液位或分界液位的高度。
( 2 ) 超声波物位计不应安装在进料口的上方;传感器宜垂直于物料表面;在信号波束
角内不应有遮挡物;物料的最高物位不应进人仪表的盲区。
( 3 ) 雷达物位计不应安装在进料口的上方,传感器应垂直于物料表面。
( 4 ) 射频导纳物位计不应安装在进料口的上方,传感器的中心探杆和屏蔽层与容器壁
不应接触,应绝缘良好;安装螺纹或法兰与容器应连接牢固、电气接触良好。
( 5 ) 用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测量液位时,仪表安装高度不应高于下部取压口。
7 . 机械量检测仪表安装
( 1 ) 电阻应变式称重仪表的安装要求:
1 ) 负荷传感器的安装和承载应在称重容器及其所有部件和连接件的安装完成后进行。
2 ) 负荷传感器应安装为垂直状态,传感器的主轴线应与加荷轴线相重合,各个传感
器的受力应均勻。
3 ) 当有冲击负荷时,应按设计文件规定采取缓冲措施。
4 ) 称重容器与外部的连接应为软连接;水平限制器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传感器
的支撑面及底面均应平滑,不得有镑蚀、擦伤及杂物。
( 2 )机械量仪表的涡流传感器探头与前置放大器之间应用专用同轴电缆连接,电缆阻
抗应与探头和前置放大器相匹配。
8 . 成分分析和物性检测仪表安装
( 1 ) 被分析样品的排放管应直接与排放总管连接,总管应引至室外安全场所,其集液
处应有排液装置。
( 2 ) 选择可燃气体检测器和有毒气体检测器的安装位置应根据所检测气体的密度确定,其
密度大于空气时,检测器应安装在距地面200? 300mm 处,其密度小于空气时,检测器应
安装在泄漏区域的上方。
9 .执行器安装
( 1 ) 在调节机构的附近,不得有碍于通行和调节检修,并应便于操作和维护。
( 2 ) 执行机构的机械动作应灵活、无松动及卡涩现象。执行机构的连杆长度应能调
节 ,并应使调节机构在全开到全关的范围内动作灵活、平稳。

三、控制仪表和综合控制系统设备安装

1. 安装前条件:
( 1 ) 基础底座安装完毕;地板、顶棚、内墙、门窗施工完毕。
( 2 ) 空调系统已投入运行;供电系统及室内照明施工完毕并已投入运行。
( 3 ) 接地系统施工完毕,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
2 . 在控制室内安装的各类控制、显示、记录仪表和辅助单元以及综合控制系统设备,
在开箱和搬运中应防止剧烈振动和避免灰尘、潮气进人设备。
3 . 综合控制系统设备安装就位后应保证产品要求的供电条件、温度和湿度,保持室
内清洁。

1H413062 自动化仪表线路及窨路安装要求

一、自动化仪表线路安装要求

1. 仪表线路安装的一般要求
( 1 ) 电缆电线敷设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导通检查,并应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
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5
(2 ) 线路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5时应采取隔热措施;附近有火源时应采取防火措施。
( 3 ) 线路不得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腐蚀性物质排放、潮湿、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
的位置。
( 4 ) 线路不宜敷设在高温设备和管道上方,也不宜敷设在具有腐蚀性液体的设备和管
道的下方;线路与绝热的设备及管道绝热层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00mm,与其他设
备和管道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150mm
( 5 ) 电缆不应有中间接头,当需要中间接头时,应在接线箱或接线盒内接线,接头宜
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采用无腐蚀性焊药。补偿导线应采用压接。同轴电缆和高频
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
( 6 ) 线路敷设完毕,要测量电缆电线的绝缘电阻。并应进行校线和标号,在线路终端
处,应加标志牌。
2 . 导管安装
( 1 ) 在粉尘、蒸汽、腐蚀性或潮湿气体区域敷设电缆导管时,其两端管口应密封。
( 2 ) 电缆导管与检测元件或现场仪表之间,宜用金属挠性管连接,并应设有防水弯。
与现场仪表箱、接线箱、接线盒等连接时应密封,并应固定牢固。
3 . 电缆、电线及光缆敷设
( 1 ) 敷设塑料绝缘电缆时环境温度要求不低于0℃,敷设橡皮绝缘电缆时环境温度要
求不低于-15℃ 。
( 2 ) 补偿导线应在穿电缆导管或在电缆桥架内敷设,不得直接埋地敷设。当补偿导线
与测量仪表之间不采用切换开关或冷端温度补偿器时,宜将补偿导线和仪表直接连接。
( 3 ) 同轴电缆和高频电缆的连接应采用专用接头。
( 4 ) 在光纤连接前和光纤连接后均应对光纤进行测试;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
外径的 15倍;光缆敷设完毕,光缆端头应做密封防潮处理。
( 5 ) 在电缆桥架内,交流电源线路和仪表信号线路应用金属隔板隔开敷设。
( 6 ) 明敷设的仪表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
1.50m ; 当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电缆导管以及金属槽式电缆桥架内敷设时,宜大于0.80m
(7 ) 仪表信号线路、仪表供电线路、安全联锁线路、补偿导线及本质安全型仪表线路
和其他特殊仪表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电缆导管。
(8 ) 信号回路的接地点,应在显示仪表侧,当采用接地型热电偶和检测元件已接地
时,在显示仪表侧不应再接地。
4 . 仪表配线
( 1 ) 仪表盘、柜、箱内的线路宜敷设在汇线槽内,在小型接线箱内可明线敷设。当明
线敷设时,电缆电线束应采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扎带扎牢,扎带间距宜为100? 200m m
( 2 ) 仪表接线前应校线,线端应有标号。多股芯线端头宜采用接线端子,电线与接线
端子的连接应压接。
( 3 ) 接线端子板的安装应牢固。当端子板在仪表盘、柜、箱底部时,距离基础面的
高 度 不 宜 小 于 2 5 0 mm。当端子板在顶部或侧面时,与盘、柜、箱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
1 0 0 mm 。多组接线端子板并排安装时’其间隔净距离不宜小于200m m
5 .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仪表线路及仪表设备安装
( 1 ) 防爆设备必须有铭牌和防爆标识,并应在铭牌上标明国家授权的机构颁发的防爆
合格证编号。
( 2 ) 防爆仪表和电气设备接人电缆时,应采用防爆密封圈密封或用密封填料进行封
固,外壳上多余的孔应做防爆密封,弹性密封圈的一个孔应密封一根电缆。
( 3 ) 电缆桥架或电缆沟道通过不同等级的爆炸危险区域的分隔间壁时,在分隔间壁处
必须做充填密封。
( 4 ) 爆炸危险区域的电缆导管安装:
1 ) 选择电缆导管之间及电缆导管与接线箱(盒 )之间,应采用螺纹连接,螺纹有效啮合
部分不应少于5 扣,螺纹处应涂电力复合脂,不得使用麻、绝缘胶带、涂料等,并应用锁
紧螺母锁紧,连接处应保证良好的电气连续性。
2 ) 当电缆导管穿过不同等级爆炸危险区域的分隔间壁时,分界处电缆导管和电缆之
间、电缆导管和分隔间壁之间应做充填密封。
3 ) 当电缆导管与仪表、检测元件、电气设备、接线箱连接时,或进人仪表盘、柜、
箱时,应安装防爆密封管件,并应充填密封。
(5 ) 本质安全型仪表线路的安装:
1 ) 本质安全电路和非本质安全电路不得共用一根电缆或穿同一根电缆导管。
2 ) 采用芯线无分别屏蔽的电缆或无屏蔽的导线时,两个及其以上不同回路的本质安
全电路,不得共用同一根电缆或穿同一根电缆导管。
3 ) 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在同一电缆桥架或同一电缆沟道内敷设时,应采
用接地的金属隔板或绝缘板隔离,或分开排列敷设,其间距应大于50m m,并应分别固定
牢固。
4 ) 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共用一个接线箱时,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
电路接线端子之间应采用接地的金属板隔开。
5 ) 仪表盘、柜、箱内的本质安全电路与关联电路或其他电路的接线端子之间的间距,
不得小于50m m ; 当间距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高于端子的绝缘板隔离。
6 ) 仪表盘、柜、箱内的本质安全电路敷设配线时,应与非本质安全电路分开,应采
用有盖汇线槽或绑扎固定,线束固定点应靠近接线端。
( 6 ) 对爆炸危险区域的线路进行连接时,必须在设计要求采用的防爆接线箱内接线。
接线必须牢固可靠、接地良好,并应有防松和防拔脱装置。

二、自动化仪表管路安装要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