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装工艺技术标准规范-电梯安装规范

电梯安装工艺

第一章 一般规定

1.1 本说明书适用于用驱绳轮曳引装置拖动的电梯。

1.2 本说明书中的安装方法是电梯的通用安装方法,有关具体的安装要求均在本说明书中有较详尽的说明。当安装的井道机房土建布置情况与本公司电梯安装井道机房布置图不一致时,请及时与本公司有关技术人员商量,采取特殊的安装方法。

1.3 本说明中的安装质量与技术要求,符合有关电梯的专业标准(《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7588-03》、《电梯技术条件 GB/T10058-97》、《电梯试验方法 GB/T10059-97》、《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93》)中的有关规定。

1.4 本公司电梯安装后系统的调试工作必须由本公司指定人员进行,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擅自进行调试。

注:电梯安装依照电梯运行速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A类 2m/s及以上电梯

B类 大于1m/s小于2m/s的电梯

C类 1m/s及以下的电梯

第二章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2.1 劳动力组织

一般由四至六人组成安装小组,其中需有熟练钳工和电工各一名负责安装调试。此外,根据安装进度,尚需临时配备一定人数的木、泥、焊、起重、脚手架工等,以保证安装的顺利进行。机械与电气部分的安装,可采用平行作业,由安装小组组长制定作业计划。明确要求,统一安排。

2.2 安装前清点、核对工作

安装前应由安装负责人员会同用户代表根据装箱单,核对所有的零部件及安装材料,并了解该电梯的型式及控制方式。根据电梯的土建总体布置图复核井道留孔、牛腿、底坑深度、顶层高度、提升高度、层站数、层门型式、井道内净平面尺寸(宽×深),若发现差错应通知有关部门及时更正。

2.3 安装人员必须遵守的安全作业守则

安装人员必须遵守的安全作业守则:工作时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及工具袋等。在井道内避免上、下同时作业,凡进行带电作业时,必须两人以上进行。

2.4 检查脚手架

2.4.1 脚手架应安全稳固,其承载能力不得小于2500N/m2,脚手架的型式可采用单井字式,三吨以上的大型电梯可采用双井字式。脚手架布置见(图2-1)。

2.4.1.1 木制脚手架

A. 必须用铅丝捆扎。

B. 横梁的间隔应为 850~900mm,层门入口处的横梁按图2-2的要求架设。

C. 在各层横梁上,铺设两块以上的脚手板,各层应交错排列,脚手板伸出横梁约50mm,且两端应与横梁捆扎牢固。

2.4.1.2 竹制脚手架

A. 当井道内使用电焊时,其附近蔑子捆扎连接处应用 1.2mm直径的铅丝捆扎牢固,防止竹蔑起火燃断。焊接中及工作完毕后,应特别注意井道各处有无起火之隐患。

B. 横梁之间的间隔应为 850~900mm,脚手架间隔为 1700~1800mm,层门入口处的横梁按图2-2要求架设。

C. 在各层横梁上铺满竹笆,且两端应与横梁捆扎牢固。

图2-2 单井字式脚手架立面图

2.4.2 为便于上下攀登,在脚手架某一侧的各层两横梁之间增加梯级,其间隔为 300~400mm。

2.4.3 自顶层楼板以上的脚手架的架设,应当考虑安装轿厢时便于拆除。

2.4.4 脚手架架设完毕,须经安装人员全面仔细的检查,方可使用。

2.5 井道内焊接

在井道内焊接时,应设有灭火措施。

2.6 安装施工照明(客户提供)

2.6.1 应采用不高于 36伏的安全电压。

2.6.2 每台电梯井道应单独供电,在底层井道入口处附近设置电源开关。

2.6.3 井道内应有足够的亮度,并根据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手灯插座。

2.6.4 顶层和底坑应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灯照明,其他楼层也均应备有照明。

2.6.5 机房照明电灯数量应为电梯台数× 2或以上。

2.6.6 施工所需要的动力电源应送到机房内和工地施工场地,确保施工使用。

2.6.7 轿顶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灯照明。

第三章 电梯导轨的安装

3.1 制作样板架:

根据本电梯布置图上注明的尺寸用不易变形的干木料制成,四面刮平并要求绝对平直,必要时亦可用角钢制成,木板规格与建筑提升高度有关,见下表:(样板架平面示意图见图3-1)。

表3-1

提升高度

厚 度

宽 度

20m

30mm

80mm

20~40m

40mm

100mm

注:建筑越高,木板的厚度应相应加大,或者用角钢制作。

图3-1 样板架平面示意图

A:轿厢宽;B:轿厢深;C:对重导轨架距离;D:轿厢架中心线与对重架中心线的距离;E:轿厢架中心线至轿底后沿尺寸;F:开门净宽;G:轿厢导轨距离;1:铅垂线;2:对重中心线;3:轿厢架中心线;4:联接铁钉;

注:图中的G、C尺寸为布置图上标注的导轨端面间距加两倍的

导轨高加5~6mm间隙。

3.1.2 样板架上标出轿厢架中心线、门中心线、门口净宽线、导轨中心线,各线的位置偏差不应超过0.3mm。

3.1.3 在样板架放铅垂线的各点处,用薄锯条锯个斜口,其旁边钉一铁钉,作为悬挂固定铅垂线之用(见图3-2)。

图3-2 铅垂线悬挂

L:木条宽;H:木条厚;1:铅垂线;2:锯口;3:铁钉;

3.2 样板架的安置和悬挂铅垂线

3.2.1 在机房楼板下面 500~ 600mm的井道墙上,水平地凿四个 150× 150mm的孔洞,用两根截面大于 100× 100mm刨平的木梁,托着样板架,两端放入墙孔中,用水平仪校正水平后固定(见图3-3)。

图3-3 样板架安置示意图

1:机房楼板;2:样板架;3:木梁;4:固定板架铁钉;

3.2.2 在样板架上标记悬挂铅垂线的各处,用0.4~0.5mm直径的钢丝挂上 10~20kg的重锤,放至底坑,待铅垂线张紧稳定后,根据各层层门、承重梁,校正样板架的正确位置后钉牢固定在木梁上。

3.2.3 固定铅垂线。在底坑距地 800~1000mm高处,固定一个与顶部样板架相似的底坑架,等铅垂线慢慢稳定后,确定了正确的点时,用U形钉将铅垂线固定于底坑样板架上(见图3-4),最后重新测量一下尺寸是否正确。

3.2.4 样板架的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照井道内的实际净空尺寸来安置;

B. 水平度不应超过 5mm。

C. 顶底部样板架间的水平偏移不应超过 1mm。

3.3 导轨支架距离

3.3.1 每根导轨至少应设有两个导轨支架,其间距不应大于2.5m。

3.3.2 壁侧支架膨胀螺栓孔的具体尺寸按营业设计的电梯土建总体布置图定。

3.3.3 若砖墙结构应事先与本公司取得联系,按技术部门特殊施工要求定。

3.3.4 核对导轨支架与导轨连接板之间的距离,不得互相干涉。

3.4 导轨支架的安装

3.4.2.1 导轨架的水平度偏差A(如图3-6)不应超过5mm。

3.4.2.2 焊缝应致密平整,无裂纹、夹渣缺陷,周边(或双面)焊接牢固。

1:撑木;

2:底坑样板架:

3:铅垂线:

4:木楔;

5: U形钉;

6:重锤;

图3-4 底坑样板架

3.4.2导轨架安装要求:

图3-5 导轨架的刻线

1:用中心线冲钉标记;2:压板螺栓孔距中心刻线;3:用中心线冲钉标记;

4:校正刻线;5:铅垂线;6:压板螺栓孔

A:导轨架压板螺栓孔间距;B:实际铅垂线距离

图3-6 导轨架的不水平度

1:导轨;2:水平线;3:导轨架;

3.5导轨的安装:

3.5.1安装方法:

3.5.1.1根据导轨架铅垂线安装底坑槽钢,其不水平度不应超过2/1000。

3.5.1.2拆除导轨架垂线,按图3-7,距各列导轨中心端面5mm处,从样板架上悬下铅垂线,准确地固定在底坑 的样板架上。以此铅垂线为准,初校导轨。

3.5.1.3导轨的连接处应搽洗干净,导轨与接轨板用螺栓连接牢固,导轨压板略微压紧,待校正后

再行紧固。(有接轨键时先接上接轨键,再连接接轨板。)

3.5.2导轨安装要求:

3.5.2.1左右导轨的接口不应在同一高度上。

3.5.2.2当电梯撞顶、蹲底时,各导靴均不会越出导轨。

3.5.2.3导轨工作面应无磕碰.毛刺和弯曲现象。轿厢导轨的直线度要求不大于1/6000。

3.5.2.4两导轨的内表面距离L(见图3-8)的偏差在整个井道上应符合表3-2的规定。

图3-8 两导轨顶面间距离L

表3-2 两导轨间距离偏差

主导轨

对重导轨

3.5.2.5轿厢两导轨的侧工作面对铅垂线的偏差每5米不应超过0.6毫米,对重两导轨的侧工作面对铅垂线的偏差每5米不应超过1毫米。

3.5.2.6轿厢或设安全钳的对重导轨接头处的全长上不应有连续的缝隙,局部缝隙A不应大于0.5毫米 (见图3-9), 导轨接头处台阶用直线度为0.01/300的平直尺或其他工具测量,应不大于0.05mm,如超过应修平,修光长度为150mm以上;不设安全钳的对重导轨接头缝隙不得大于1mm,导轨工作面接头处台阶应不大于0.15mm,如超差亦应校正。

3.5.2.7导轨应用压板固定在导轨架上,不得焊接或螺栓连接。

3.5.2.8导轨接头处的台阶A不应大于0.05毫米,可用300毫米钢尺靠在导轨表面并用塞尺检查(见图3-10)。

3.5.2.9导轨接头处的台阶应按(图3-11)规定的长度修光。

3.6导轨的校正:

3.6.1在顶部样板架上轿厢与对重中心点处各悬下一根铅垂线稳固在底坑样板架上,用特制大导轨卡板校正导轨的平行度和相对位置。

3.7导轨防锈油的去除:

导轨定位结束后,要按以下规定去除防锈油。

3.7.1防锈油的去除标准见表3-3

3.7.2去除防锈油的时间

A.轿厢架组装时,利用安全钳使轿厢停在导轨上时,要完全除去安全钳夹持部分上下1米(共2米)范围内的防锈油。

B.速度为1.0m/s的轿厢侧导轨及采用渐进式安全钳的对重侧导轨要在低速运转开始前去除防锈油。

3.7.3防锈油的去除方法

使用表4-7所示的去油剂,用回丝擦去导轨表面的防锈油。禁止使用稀释剂、汽油、氯化物类溶剂。

表3-3 防锈油的去除标准。

区分

轿 厢 侧

对 重 侧

基准

0.75m/s

1.0,1.5,1.75m/s

1.75m/s

采用渐进式安全钳

完全去除

不用去除

表3-4

适 用

去 油 剂

备 注

推 荐 品

矿质松节油

一般煤油

1.引火性虽不强,但仍要注意防火

2.无毒性

图3-9 导轨接头 图3-10 导轨接头处的 图3-11接头处的修处的局部缝隙 台阶 光长度

1:导轨;2:300毫米钢尺;

第四章 电梯机房承重梁的安装

机器的承重梁担负着电梯传动部分的全部动载负荷和静载负荷。因此要可靠地架设在坚固的墙或横梁上。承重梁可与导轨同时安装。承重梁的安装形式是多样的,根据井道顶层至机房楼板高度,机房高度,机房内机件平面布置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安装方法。

4.1承重梁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4.1.1两端埋入墙内时,其埋入深度应超过墙厚中心20毫米,且不应小于75毫米(对砖墙,梁下应垫以钢筋混凝土梁,(见图4-1));

4.1.2承重梁上平面(A面)的水平度误差不应超过1/1000,相邻之间的高度允差2毫米。(见图4-2)。

图4-1 承重梁的埋设 图4-2 承重梁

1:砖墙;2:混凝土; 3:承重梁;4:过梁;5:墙中心线;

4.1.3相互的平行度误差不应超过4毫米。

4.1.4凡机房通往井道的孔,均应在四周筑一高75mm以上的适当高度的台阶防止油.水流下井道,见(图4-3)。

4.2承重梁的安装形式:

4.2.1高、低速梯(有减速机)的承重梁安装方法:

4.2.1.1当顶层高度足够时,可将承重梁根据布置图安置在机房楼板下面,这样能保证机房整齐。但对于导向滑轮的安装和润滑则较为不便。

承重梁必须按照布置图的要求,轿厢中心位置安放正确,即对正样板架中心,在井道两面所需插入梁的墙上留孔或凿孔,在机房楼板平面上最好在有承重梁安置的地方留一狭长孔洞,或者机房楼板不封顶待装完承重梁后进行封顶。

承重梁必须和楼板连成一体(如图4-4所示)。梁放置后进行水平校正正确,使用混凝土浇灌和封顶。然后根据样板架上所示出的对重位置,在承重梁上钻出所需的安装导向滑轮的孔洞。

图4-3 楼板孔洞和台阶

图4-4 机房楼板下承重梁的埋设

1:机房楼板,2:承重梁,3:轿厢(架)中心线

4.2.1.2当顶层的高度,由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不宜太高时,

则把承重梁放置在机房楼板上。这种放置方法较上种便利,但机房内

不太整齐。如图4-5所示:

4.2.1.3当顶层高度由于建筑结构的影响而不宜太高,而机房机件布置与承重梁干涉时,则把承重梁用两个混凝土台阶在离机房楼板平面小于600毫米的地方架起(见图4-6),这种承重梁的放置要求机房有足够的高度,否则对曳引机的维护检修不方便。

这种承重梁可以事先全部按要求制造后(包括各个孔径)再安装。

梁放置好后,可用混凝土将承重梁两端封起,详见安装图。

4.2.2高速梯(无齿轮)的承重梁的安装方法:

对于无减速机的高速梯,其承重梁采用30号槽钢。梁的具体位置及其布置参看技术文件。

图4-5 机房楼板上承重梁的埋设

1:机房楼板,2:承重梁,3:轿厢(架)中心线

图4-6 机房楼板上加台阶承重梁的埋设

1:机房楼板,2:台阶,3:承重梁,4:连接板,5:轿厢(架)中心线

第五章 缓冲器的安装

5.1缓冲器:

5.1.1缓冲器的选用:

缓冲器有弹簧缓冲器及液压缓冲器两种,且分为轿厢缓冲器和对重缓冲器,安装在轿厢架和对重架下面的井道底坑内。当轿厢在超载10%并以限速器允许的最大速度下降时,缓冲器应能承受相应的冲击。它是电梯的重要安全部件之一,根据电梯的速度进行选用。

5.1.2轿厢下梁.对重蹲簧板至缓冲器的越程S1、S2应符合表5-1的规定。或按电梯土建总体布置图规定尺寸进行施工。

表5-1 缓冲器的选用及越程

电梯额定速度(m/s)

缓冲器形式

越程(毫米)

0.5~1.0

弹簧

200~350

1.0~3.0

液压

150~400

5.1.3液压缓冲器的安装要垂直。在活动柱塞的顶部和底部倾斜度不超过0.5毫米。

5.1.4在同一基础上安装两个液压缓冲器时其水平误差不超过2毫米。

5.1.5在采用弹簧缓冲器的情况下,弹簧缓冲器的安装要保持垂直。

5.1.6缓冲器中心应对准轿架或对重的缓冲座的中心,允差在20毫米以内。

第六章 对重装置安装

6.1在对重导轨的中心处由底坑起约5~6米高的地方悬吊一个牢固的环链手拉葫芦,用其将对重架吊起。

6.2根据不同底坑深度及轿厢下梁和缓冲器计算轿厢和对重碰缓冲器的行程S

即:S=P-(A+B)──轿厢和对重碰缓冲器的行程

H=S+C──对重距离底坑深度

P──底坑深度

A──轿厢门坎平面至下梁碰板的距离

B、C──缓冲器顶面至底坑底平面的距离。

6.3 根据计算出的距离将对重架吊起至所需高度用木楞支好,将两边上、下导靴装好。调整导靴与导轨的吻合,保证能自由上、下滑动,不得有偏斜或者有切割导轨现象。如用滑动的死导靴,则导靴内顶面与导轨顶面间之间隙调整至2毫米,然后将平衡铁由下而上地装到对重架内。

对重装置总重=轿厢总重量+40~50%额定载荷。

6.4 对于有动滑轮的对重装置同时把滑轮装好。

6.5 当对重平衡铁装到所需重量后,把对重架两侧立柱定位角铁与立柱配钻后用螺栓牢固住,以免在正常运行中发出碰撞之声。

第七章 轿厢架、安全钳、轿厢的安装

7.1 轿厢架及轿底安装:

7.1.1 轿厢架是在井道内行程的最高层(或者最高层的下一层)安装,安装前,先将该层门口处的脚手架拆除,在层门

图6-1 对重装置定位计算图

地坎对面的墙壁上平行地剔两个250×250毫米的孔洞,孔距与门口宽度相似,用两根截面尺寸不小于200×200毫米的方木或者金属梁,一端插入墙孔,一端支架与楼板上,校正两根横梁的平行和水平后,两端固定(如图7-1)。

图7-1 轿架安装梁的布置

7.1.2 用人力或手动葫芦将轿厢架之下梁放于该支承梁上校正水平,使之与导轨顶面和导靴两端间隙一致。然后将轿厢底放到轿厢架下梁上,并在支承梁与底盘型钢间垫好,使底盘保持水平,校正底板上平面的水平度偏差,使之不超过2/1000(如图7-2)。

7.1.3 将轿厢架两侧立柱竖立起来并与下梁、底盘用螺栓连接牢固,这时立柱须保持垂直。

7.1.4 把轿厢架上梁升起,与两侧立柱上端用螺栓连接紧固,校正上梁水平度,使轿厢架上梁水平度不大于1/960,同时校正立柱垂直度,要求两立柱在整个高度上的垂直度误差不应超过1.5毫米,且立柱不应有扭弯力矩。

7.1.5 拉杆用螺母紧固,在下梁接耳处应拧上两螺母,并旋紧。调整拉杆使导靴吻合良好,导靴不得有偏斜切割导轨的现象,并使各拉杆的松紧度力求一致。

7.1.6 对于带有动滑轮的轿厢架,在安装时必须校正滑轮水平方向间隙一致,测量偏差不得大于表7-1的规定。

图7-2 轿厢底的放置

1:导轨;2:轿厢底;3:下梁;4:木楞;5:垫铁

6:最高层(或最高层的下一层)楼平面;G:导轨距; 

表7-1

电梯类别

A

B

C

差值

1

2

2

7.1.7 动滑轮的垂直偏差不超过0.5毫米。动滑轮轴端的油杯内必须压入足够的黄油,并旋上油杯盖。

7.1.8 将限位开关碰铁连接在立柱上,碰铁可以任意装在四根立柱的其中一个(只要不与其他部分相干涉即可),并用铅线校正垂直。

7.1.9 带有自动开关门机机构的电梯,应把装该机构的架子装好,并校正水平。

7.2 安装轿厢:

7.2.1 先用吊链将轿顶悬挂在上梁下边,把四周轿厢壁组装成单扇后与轿顶和底盘固定好,并用靠尺校正垂直,轿厢壁接口处平直,凡带有夹条和护脚板的均要与轿厢壁紧密相靠。轿厢前壁的铅垂度不大于1/1000。

7.2.2 将轿厢其他附件(例如:扶手、整容镜、照明灯、操纵盒、轿厢指示灯等)均可装好。

7.3 安装轿厢门:

对于自动开关的封闭门,先把吊门导轨安装于自动门机器架上并校正导轨与轿门地坎门槽之垂直度,要求门导轨两端的高度误差不超过±0.5毫米。然后安装开关门杠杆,门导靴等。

7.4 安装轿顶上梁检修按钮等

7.5 不论轿厢架还是对重架在安装导靴时,应使所有的四个导靴严格地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以免轿厢架对重架歪斜。

第八章 限速器及安全钳的安装

8.1限速器的安装:

限速器在出厂时已经经过严格检查,工作速度已设定,安装时不准随意调整限速器的弹簧压力,以免影响限速器的动作速度。轿厢限速器的动作速度不低于轿厢额定速度的115%,对于速度小于0.5m/s的电梯,限速器动作的最大速度为0.85m/s。

8.1.1根据“限速器张紧轮装置安装图”,确定限速器在机房中的位置。

8.1.2张紧轮安放在底坑的轿厢导轨上。张紧轮重坨底面与底坑之间的距离按照表8-1选取(特殊情况除外)。

表8-1

电梯类别

A类

B类

C类

重坨底面与底坑间距

750 50

550 50

400 50

8.1.3从限速器轮槽中放一根铅垂线,一端通过楼板至轿厢架上限速器绳板绳头中心对正,另一端至底坑张紧轮对正张紧轮之绳槽。校正后用地脚螺栓使之与机房楼板稳固。

8.1.4 埋入地脚螺栓应做成自螺母表面伸出约5毫米的高度。限速器的安装基础可用混凝土做成,高约100毫米,四周每边应较限速器底座大出约25~40毫米。

8.1.5限速器安装位置误差,在前后左右方向不应超过3毫米。

1.6限速器绳轮的垂直偏差不超过0.5毫米。

8.1.7限速器绳距离导轨的尺寸A、B的偏差不应超过 5毫米,其具体尺寸见布置图。

8.1.8可直接将钢丝绳绕过上、下两轮,并按所需长度截绳,也可以按布置图位置尺寸计算所需绳长后截绳。绳头的作法与曳引绳头的作法相同(详见曳引绳安装一章)。或用绳夹连接。

8.1.9待绳悬挂好后,移动张紧轮与导轨联接的支架,调节断绳开关在适当位置,使其在绳断或绳索伸长时,断绳开关能切断控制回路使电梯停止运行,且绳索在电梯的正常运行中不应触及夹绳钳。

8.1.10张紧装置对绳索的每分支拉力应不小于150N。

8.2安全钳的安装:

安全钳是设置在轿厢上的重要安全装置,本安全钳采用双楔块式、瞬时动作的钳口。

8.2.1 将楔块分别放入已经安装在轿厢架上的安全钳座内,并使楔块拉杆与上梁拉杆拨架相连,调整各楔块拉杆上端螺母,用塞尺检查,使楔块工作面与导轨侧工作面间的间隙C调整至3~4毫米,且各楔块面与导轨面的间隙尽可能相同。

2调整上梁上安全钳联动机构的安全开关,使之当安全钳装置动作的同时断开控制回路。

8.2.3瞬时动作安全钳在绳头处的提拉力应为150N。

第九章 曳引机安装

9.1曳引机安装:

根据承重梁布置方式的不同,曳引机的安装也将采用不同的方式。

9.1.1 承重梁安置在机房内高出地面的两个钢筋混凝土台阶上时的曳引机安装:

9.1.1.1 参照曳引机生产厂家随机附带的安装说明书将曳引机与机座相连,用螺栓紧固,并将减振橡胶按图纸连好。

9.1.1.2 置曳引机(带座)于机房承重梁上,在机房的曳引机上方固定一直径为3.25毫米的水平铅丝(见图9-1)在该铅丝上悬挂两铅垂线来校正与井道样板架上标注的轿厢架与对重中心点的连线,使水平铅线的垂直投影与两中心点的连线重合。对于1:1绕法的曳引机,根据曳引绳中心计算的曳引轮直径DCP长度,在水平铅丝上距离轿厢中心垂线DCP处悬挂另一铅垂线,用来安置曳引机。对于2:1绕法的曳引机安装,参阅图9-1A。

9.1.1.3 调整曳引机座在承重梁上的位置,使之对准安装用的两条安装用铅垂线。用铅垂线和水平仪校正曳引机的中心线和水平度,用螺栓将曳引机减振橡胶紧固。

9.1.2 承重梁安置在楼板下面时,曳引机的安装:

9.1.2.1 制作混凝土底座,应根据曳引机底盘每边大出25~40毫米制作一混凝土底座,要求底座表面平整,厚度一致,一般厚度在250~300毫米之间,并预留出曳引机的地脚螺栓孔。

9.1.2.2混凝土底座下面布置防震橡胶垫,其布置参考具体的安装图。

该种承重梁的布置形式的曳引机安装尚有其他方法,如用金属底板安装等,具体依安装图。

9.1.3承重梁安置在楼板上面时曳引机的安装:

将曳引机底盘的钢底板与承重梁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在钢板上面按安装图要求布置防震橡胶。

9.2曳引机安装要求:

9.2.1 曳引机的安装偏差在前后(向着对重)方向不应超过 2毫米;在左右方向不应超过 1毫米。

9.2.2 曳引轮水平内的扭转(见图9-3 A、B之差值)不应超过 0.5毫米。

9.2.3 在曳引轮轴方向和蜗杆方向的水平偏差均不得超过1/1000。

第十章 导向轮的安装

10.1 参照随机安装图将导向装置组件用螺栓连接到机架上,机架与支承槽钢相连后,与缓冲橡胶一起安装在承重梁上适当位置。从机架上对着样板架上标注的对重中心点悬下一垂线,在该铅线两侧根据导向滑轮的宽度悬下另两根安装辅助垂线,用以校正滑轮水平方向偏摆。

10.2 靠着轮边上端放垂线检查下边之间隙其最大偏差不得超过0.5毫米。

10.3 导向轮安装位置误差:在前后方向(向着对重方向)上不得超过 3毫米。

10.4 导向轮端面对曳引轮端面的平行度偏差不应超过 1毫米。

10.5 校正后将全部紧固螺栓拧紧,拆除有关之铅线。

第十一章 曳引绳

11.1曳引绳应符合《电梯用钢丝绳 GB8903-88》中的规定。

11.2曳引绳的长度L,可根据电梯安装实际,按电梯总体布置图所示的高度计算而得,亦可用 2毫米铅丝在井道中实际测出。但均要考虑曳引绳受力后的伸长量。

测量方法:用 2毫米直径的铅丝由轿架上绳头组合起始,经过机房曳引轮,导向滑轮至井道对重绳头组合处,张紧后作好标志,再加上加工余量500毫米以及如图7-2所示的高度H,即为度量钢丝绳的尺度。

即:L=轿厢至对重绳头组合度量尺度+500+H

11.3钢丝绳的使用:

11.3.1装卸、搬运和保管方面的注意事项:

11.3.1.1无论造滚筒、绕线架或其他任何场合,在装卸搬运时,都不得从高处落下。如果万一落下,钢丝绳就会产生外伤、压痕和变形等问题,使寿命缩短。

11.3.1.2不得在小石子或钢材等凹凸不平的物体上滚动或拖曳,否则会带来钢丝绳的外伤和变形等问题,使寿命缩短。

11.3.1.3在工地保管钢丝绳的场合,应该不使钢丝绳沾上雨或水,而且避开直射的阳光。

11.3.1.4钢丝绳不得直接放在地面上,而且不应在钢丝绳上放置其他重物。这是为了防止钢丝绳的腐蚀,以及防止钢丝绳发生外伤和钢丝绳的所涂油的变质。

11.3.2解开钢丝绳时应注意的事项:

11.3.2.1用滚卷筒的场合:

正确的解开方法:滚筒的中心通入管子,然后将管子固定,转动滚筒,将钢丝绳从下侧笔直地拉出。

把钢丝绳从上侧拉出和不用滚动的解开方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钢丝绳从上侧拉出,则滚筒转得快时,就会打圈,容易发生扭折。另外,如使滚筒直接放在地上将钢丝绳拉出,钢丝绳会变形,使用时会引起股线部分断裂,缩短钢丝绳的寿命。

11.3.2.2不用滚筒的场合:

正确的解开方法:将钢丝绳装在能旋转的架子上,然后将钢丝绳笔直地拉出来。

如果不用架子,而直接由内部解开的话,那么,钢丝绳容易发生扭折,造成股绳破断而缩短钢丝绳的寿命。在没有旋转架的情况下,必须用手一面维持钢丝绳的绕圈形状,一面将钢丝绳放出来。

11.4钢丝绳施工时的处理方法:

11.4.1钢丝绳端头的处理方法:

截绳时应用汽油将绳擦洗干净,检查有无打结、扭曲、松股现象。挂绳前先将一端固定在绳头板上,自由悬挂以消除钢绳内应力。

11.4.1.1将用汽油清洗干净的曳引绳拉直,按上述长度L量得准确的曳引绳长度并在曳引绳上作记号。为了避免切断时曳引绳松散,在切断前用22号铅丝按图11-1结紧。

11.4.1.2将钢丝绳的端头,从钢丝绳锥套孔的小口一头插入,拆开端部A处的包扎铅丝,在B处的端部截断麻芯,见图11-2。

图11-1 截绳前的包扎方法

注:在虚线处截断。

图11-2 截断麻芯

1:麻芯;

11.4.1.3拆开每一根股线,并将附着在钢丝股线上的油污等洗净,然后按图11-3所示,将各根股线的端头向钢丝绳的中心部分折弯插入。折弯插入部分股线的长度应该为钢丝绳的直径的2.5倍以上。

11.4.1.4将钢丝绳向小口方向拉,使已被折弯的股线部分缩进大口里面,使各根股线的折弯端部(图11-3中A的箭头所指处),缩到与钢丝绳锥套孔的大口拉平或者稍微露出一点为止。

11.4.1.5将巴氏合金加热到400~450℃的熔解温度,然后注入锥套的大口内,直到浇满为止。

巴氏合金浇填完毕的状态应该如图11-4所示,能够看到菊花图样似的各股的折弯部分,锥套的小口一端稍微漏出一些巴氏合金。

图11-3 扎花

图11-4 浇灌巴氏合金

1:各股的折弯部分; 2:在浇注巴氏合金时应在此处缠绕碎布或纱头

11.4.1.6施工时注意事项:

A:判断巴氏合金浇注温度的大致标准是:在巴氏合金熔液中插入木片时,木片立即烧焦即可。

B:锥套应该在浇注巴氏合金前进行预热。

C:巴氏合金应一次注成形,严禁用多次来浇注。

D:钢丝绳的锥套有整体式和销子式两种。钢丝绳的末端处理法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后者,应该注意在装拆连接销和开口销时,切勿发生变形损伤。

11.5将曳引绳两端分别与轿厢.对重架连接牢固,用井道顶的手动葫芦提起轿厢架,拆除轿厢架木梁,将轿厢架缓慢放下,使曳引绳全部张紧后,调整绳头组合螺母,使各绳张力相近,其相互的差值不应超过5%。

11.6钢丝绳张力的设定

曳引钢丝绳张力的设定基准规定如下:

11.6.1升降行程在40米以上的场合

A:轿厢侧钢丝绳的张力调整

将轿厢置于中间层站,在轿厢上方1米的位置对钢丝绳施加打击振动,在各根钢丝绳测定振动波往复5次所要的时间,其误差应该控制在下式计算值内。

(最大往复时间-最小往复时间)/最小往复时间 0.2

B:对重侧钢丝绳张力调整

将轿厢置于中间层站,按A条所述方式进行对重侧的钢丝绳张力调整。11.6.2升降行程不满40米的场合:

A:轿厢侧钢丝绳张力调整

应该把轿厢置于最下层,根据在轿厢上方1米处的打击振动来测定设定钢丝绳的张力,调整方法按11.6.1.A中所述的要求。

B:对重侧钢丝绳调整

应该把轿厢置于上层,进行对重一侧的钢丝绳的打击振动测定,并在中间层根据实测值进行张力调整。

11.6.3安装时应注意:

A:钢丝绳的张力调整,应该按图 图11-5

11-5所示在将钢丝绳锥套固定的 1:利用管子之类来固定此处;

状态下进行,不允许采用旋转钢丝 2:控制住此处的扁部分

绳的办法来增减张力。

B:一般来说,钢丝绳张力恰当与否,是根据钢丝绳安装时截断长度和试运转后的张力恰当与否来决定的。

特别是高行程电梯,为了避免对某根钢丝的负荷集中,给钢丝绳的张力和寿命方面带来致命的影响,应该象图11-6所示那样在钢丝绳截断时,就要使全部钢丝绳长度保持一致。

11.7防止钢丝绳旋转的措施:

对升降行程超过100米的电梯的钢丝绳锥套部分,为了防止钢丝绳的倒捻(扭捻),则必须用10号铅丝将各钢丝绳锥套相互之间扎结起来。或采用榆木绳头夹板在锥套上方夹紧。

图11-6 在同一直线上裁切钢丝绳

1:链条滑车;2:测力计;3:钢丝绳夹;4:钢丝绳组

第十二章 平衡绳装置和平衡链

12.1 平衡绳装置。(行程超过40米的高速电梯安装平衡绳)

12.1.1 平衡绳轮滑靴与导轨在左右方向之间的间隙为1~2毫米,导轨对面的尺寸偏差在0~+2毫米之间。如图12-1所示。

12.1.2 导轨的安装要垂直,在导轨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垂直度误差不超过1毫米。

12.1.3 平衡绳轮坨框底面与马槽之间的间隙为150~200毫米,从而能经常可靠地张紧平衡绳。导轨上端突出导靴200~250毫米。防止运行重跳出导轨。

12.1.4 行程开关的轮子要调整在从碰铁的下端起总长度的1/3处。

12.1.5 平衡绳与绳头的联接方法与曳引绳的作法相同。

12.2 平衡链。行程超过30米的快速梯和低速梯要安装平衡链。

图12-1

12.2.1 平衡链的一端连接在对重装置下部,另一端连接在轿厢下部。固定处要牢固防松,以免平衡链脱落。

12.2.2 平衡链两个固定端的水平距离保持在300~400毫米,平衡链长度要考虑当轿厢超程将缓冲器压至最低位置时平衡链尚有一定的余度不至拉断或与轿底摩擦。

12.2.3 平衡链要串麻绳或涂防音油,以减少运行噪音。

第十三章 层门有关部件的安装

13.1层门地坎的安装:

13.1.1地坎定位:

13.1.1.1地坎和建筑的中心基准线的安装误差,前后、左右、上下均应在 1以内。

13.1.1.2地坎安装位置的允许误差值由表13-1规定。

表13-1

区 分

允许误差

测定范围

左右的水平度

1/1000

在JJ间的尺寸

前后的水平度

0.5mm

在地坎宽上的尺寸

地坎间隙

25(0~+2)mm

相对于琴钢丝在JJ间

A:同一层最大地坎间隙与最小地坎间隙之差,在JJ间应为 2.0mm。

B:层门地坎同轿厢地坎的最终间隙为25

mm。

C:表中和图中JJ为开门宽度尺寸。

D:琴钢丝表示轿厢地坎外沿。

13.1.2安装层门地坎

地坎的安装参照层门安装图中,层门地坎的安装。

地坎安装时,一般地坎平面较地平面(抹灰之后的地平面)高出5~10毫米,然后与地平面抹成1/100~1/50的斜度。校正地坎水平后,用混凝土灌注抹平,最后再核对一次,待混凝土硬结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一般阴干的时间为2~3天)。

13.2门套的安装

13.2.1位置要求。

13.2.1.1门套上框架安装时的水平度误差应 1/1000。

13.2.1.2门套直框架安装时垂直度应 1/1000,如图13-2所示。

13.2.2施工方法:

13.2.2.1固定:

用钢筋与墙部的钢筋(或地脚螺栓)和门套的装配支撑件进行焊接固定,如图13-3所示。

安装焊接时应注意:

考虑到焊接可能会变形,因此要按图13-3要求,将钢筋弯成弓形后再焊接,不让焊接变形直接影响门套。

13.2.2.2门套周围混凝土的灌注:

A—B

左右歪斜:

C—D

前后歪斜: G—H

上面水平: E—F

图13-2 门套框架安装要求

A:层门侧:以不影响墙壁抹灰加工为准,填入混凝土。

B:井道:以不影响门的开关为准,填入混凝土。

C:层门门框浇灌混凝土时应注意由于浇灌挤压导致门套立柱变形,因而先把门套立柱之两地脚板处,局部用混凝土浇灌,硬结后再从底部起约600以内,从顶部起200以内充分灌注水泥,其余部分灌注水泥仅仅使得看不到内部。

1:门套;

2:门套支撑件;

3:钢筋;

4:墙;

5:钢筋(或地脚螺栓);

图13-3门套固定

13.3层门上坎架罩的安装:

13.3.1层门上坎架罩的定位:

按照样板架挂线定出层门出入口中心.门导轨的位置.层门上坎罩前后方向歪斜及从地坎面算起的安装高度。

13.3.1.1与出入口中心位置允差:

层门上坎架罩中心与出入口中心偏差应在 1之内。

13.3.1.2前后的倾斜允差:

在层门上坎架罩上.下端,应为 1mm。

13.3.2层门上坎架罩的混凝土灌注。

按照层门上坎架罩安装图,固定上坎架罩。

13.4安装层门框架角铁及吊门导轨:

A:旁开门吊门导轨与地坎槽调整:

在吊门导轨两端和中间分三点同时校正,如图13-4所示。

B:中分门吊门导轨与地坎槽调整:

在吊门导轨两端和中间分三点同时校正,如图13-5所示。

门导轨上面到地坎上面之间要平行,在门导轨两端的高度误差不超过 0.5毫米。

13.5 层门的安装:

13.5.1吊门导轨校正好后安装层门,先把吊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